平靜養生系列 第六講:《黄庭要略》{三}

《明愛文化講堂》之 平靜養生系列

平靜養生》是由倫敦明愛學院和胡文虎基金共同推廣的養生系列講座,總共九講,由王玄素老師執講。

整理人:王浩    

關鍵詞 

黄庭,守中,喜悦,脾胃、先天、後天、身體、宇宙、天地、平衡、道家、生命、水火、合一、核心、免疫系統、文字思維

{三}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的問題一般來說有兩種,一、虛,消化不良;二、堵,淤堵停滯。便秘等問題都跟脾胃有關係。脾胃虚弱的人拼命吃也胖不了,消化不了反而堆積在身體裡成為毒素,所以要通。脾胃在身體的中央,上下通暢了之後,人的身體才會乾淨健康。

從病理角度看,脾胃問題主要由「生、冷、撐、生氣」四點造成。

首先,「生」,中國人的體質跟外國人不一樣。而且中國那麼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現在物流很方便,網上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東西,但要注意那個東西到底適不適合你。現在大家還特別喜歡生的東西,食物沒有經過火的炙烤加工的話,要費很大的陽氣去消化。

其次,「冷」,夏季吃冰西瓜、冷飲、冰淇淋,當時吃得很爽,但卻傷了脾陽。人身跟自然界相反,外面越熱,體內越寒,所以夏天除了防暑更要防寒。

第三,「撐」,有的人肚子很大,其實是撐出來的。吃饭要根據我們自身情況,能消化多少吃多少,不要給身體很大的壓力。

最後一個,「生氣」。有一部電影叫《教父》其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台詞「永遠不要生氣!」所以,我們可以斷定「教父」的脾胃很好,而且黄庭中神也很强大。

脾胃的好壞和壽命關係很大。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是後天色身的「中」,是一個樞紐,所有的能量供給都要通過它來流轉。

注意脾和胃之間也有一個「中」,「中」之「中」,他們之間有也需要保持平衡。脾氣要上升,而胃氣是要往下降的,守中產生平衡,脾胃的升和降會同時起作用。

脾主運化,胃主收納,兩者得保持平衡,和諧運作。脾會生濕,所以脾喜燥,小暑到大暑期間濕氣比較重,脾容易虛,我們可以吃一點焦的東西,比如烤的饃片、薯片等等。還有一種在鍋裏不放油炒大米,炒成金黃,喝焦米茶,這樣可以去濕氣。但是脾一點濕氣沒有也不行,就像沙漠裏面沒有濕氣,生物就不能生長。胃喜歡滋潤,所以胃不好的人,適合喝湯湯水水。廣東人喜歡吃飯之前先喝湯,把胃滋潤一下,很舒服。天氣熱或者受寒之後喝點紅糖水,都非常好。

《黃庭經》中有一句講「靈臺通天臨中野」,就是說上下都是通徹的就很容易跟天地之間發生感應。神從上往下走,走的是一條乾乾淨淨的通道。就像好醫生把你的便秘解決之後,胃氣通了,精神狀態就好了,「神」就不昏了。一個人如果吃的了、睡得着、排得出,那身體就没有大問題了。莊子說「道在屎溺中」,這個道理自己可以去體會。

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黃庭經》中的詩文:「脾中之神遊中宮,朝理五神和三光,上合天氣及明堂,通利六腑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為王」。脾中之神就是黃庭之神,它不偏不倚起平衡作用,走的是中道,調理五臟六腑,打通三焦,感應日月星,使得身體通透,激發细胞明點。「上合天氣及明堂,讓我們意識清凉、神清氣爽,與天之清氣感應。「通利六腑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為王」。最後又落到土在五行中的地位「王」。

除了養好身體的黃庭神之外,還有一個黃庭神,衪不屬於色身,屬於先天世界,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發現衪需要進入一扇門,儒釋道三家說的道義之門、虛無眾妙之門、太極之門、玄牝之門、真空不二之門。過了這個門,就從後天返回先天。後天圓滿之後返回先天,就是天人合一。守護這個門的又是一個黃庭之神。這個神是老子所說的穀神,「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後天跟先天對話,從「氣」轉化成「炁」,那麼我們就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人的一生有個两個時刻最重要,一個是出生的時刻,另一個是知道自己為什麼出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從「中」到穀神通達最後解脱。莊子講虛室生白,先天一炁就來了。聽著很玄,我們普通人能否做到呢?可以。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守住中,才能戴穩皇冠。要達到天人合一狀態,首先要把人做好。鬆腰坐胯,含胸撥背,虛領頂勁,成就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人的皇冠這樣就戴住了。再進一步,正如莊子講的「坐忘」,「心齋」,端直其體,空洞其心,真一其意,可以成仙。

後天、先天的黃庭之神有甚麼關係?先天要靠後天引導,性命功夫不可偏頗。

古人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現在你就明白「中」在哪裡了。孟子說「養我天地正氣」,浩然正氣就是這個「中」,就是先天一炁。守「中」守住之後,開竅,天地交泰、水火相濟。人身心腎相交,水火相濟,也在「中」。國家,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在中。君王失「中」,百姓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君王守「中」,天地交泰以降甘霖,水火相濟。(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