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複原與傳承的路上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作者:羅莘


 

宋徽宗是中國历史上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不懂理政治國,卻酷愛藝術,能寫詩擅繪畫,還精於茶藝,不僅多次為臣下點茶,還撰寫了中國茶書經典之一《大觀茶論》,使得宋代盛行點茶、鬥茶等,而誕生於唐朝的建窯、建盞從此興盛。建陽區水吉鎮後井邨135.6米長的龍窯,是代表東方陶作進步和智慧的龍窯之最,建窯又因兩宋文化和藝術風格,將建窯燒制的黑釉建盞推上中國陶瓷历史的最頂峰。

然而,到了元明之後,隨著飲茶方式和文化趣味的改變,建盞開始衰落,漸漸淡出國人視野,甚至還被認為是「最不堪用」之物,明末清初更是停燒,導致建盞燒制技藝斷了傳承。 直到20 世紀80 年代,中央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研究所和建陽瓷廠等多部門及單位組成的聯合建盞複興小組,經過兩年的艱苦奮鬥和實驗,才使失傳了近千年的建盞燒制技藝還原,在中國瓷壇重現光輝。也使得世界各地的陶瓷藝人紛紛研究學習制作。而在這個建盞的複原和傳承道路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孫建興大師。

孫大師告訴我們,他1978年畢業於西北輕工業學院陶瓷專業,1979年借調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赴建陽水吉參加恢複宋代《建窯兔毫釉》的科研項目,在負責工藝及配方研究中,解決還原燒成及工藝技藝的重要難題,燒制出失傳千年的珍品,仿宋兔毫盞。複原與傳承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是,作為科班出身的他,告誡自己沒有理由停下腳步,就算別人都放棄了,自己也要堅持下去。他又深入研究建窯建盞的各類釉色,也對國內重要的黑釉盞窯口如茶洋窯、吉州窯的經典作品進行研究和燒制,在黑釉盞研究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從事陶瓷藝術創作近四十餘年,孫建興先後開發出黑釉、兔毫、異毫、油滴、虹彩、鷓鴣斑、鐵鏽班、玳瑁、曜變、柿紅等系列作品,使得消失了的技藝又一次百花齊放。其建盞作品被國家博物館和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獲國家專利十餘項,各種榮譽紛遝而來。他成為領域內的領頭羊,他的作品是最先在盧浮宮展出的中國陶瓷作品,他是有資格參與國際陶藝學會的建盞匠人,金磚五國會議上的國禮是他的油滴盞……

如今,建盞是福建南平建陽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經過時間的沉澱,它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帶動了一個就業大軍。孫建興說未來他最希望的,是建設國家級的項目傳承單位基地,培養並讓更多的傳承人肩負責任,承載著中華技藝和遺珠,邁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建盞,如同一位妙齡「千年老人」,創造了一個個神話,魅力四射,正邁步走向下一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