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隨筆】我們這一代

近日英國財相要發表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媒體紛紛呼籲要多多照顧入不敷支的年輕人,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亦有些人乘機批評我們這一代耗盡了世界的資源,讓年輕人父債子還,誰是誰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40,50和6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我們,沒有不良嗜好的人,經過幾十年的奮鬥,都有積蓄,退休金及有瓦遮頭,正在安享晚年。

世界大戰之後,很多戰勝國,包括英國和中國,百業待舉,加上外債櫐櫐,更不幸的是,中國在內戰後政權更替帶來的種種改變,使到中國淪為貧窮國家之一,很多年青人冒着生命危險偷渡到港澳,希望有錢郵寄物資改善家人的生活,無疑,當年,物資缺乏,港澳成為出口歐美輕工業物品加工之地,大部分人都在工廠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雖然入息不多,但生活指數不高,貧富懸殊不像現在嚴重,大家相處和諧,年輕人勤奮學習,比較容易改變命運。

在英國倫敦,有朋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以9千英鎊買下一間獨立屋,疫情之前,一百萬英鎊售出,六十年間,樓價上升近一百倍,此種類似情況,香港屢見不鮮,難年輕人感到失望;除了通脹外,究竟還有什麼原因造成樓價高企?

在香港,上世紀六十年代,東南亞地區和內地動盪不安,造成大量移民湧入彈丸之地,港英政府大量興建公屋,並且公開拍賣土地給私人建築商興建私人樓宇,後來,中國大陸對外開放,香港輕工業轉戰內地減輕成本,香港從此轉型為金融中心,市民腦子裡只有抄樓和股票來搵快錢。

在英國祖家,戴卓爾夫人執政時,不顧工會的反對,將煤礦,造船工業關閉,其他國家企業私有化,經濟轉型為以金融及服務業為主,為了拉選票,將政府公屋出售給租戶,但是禁止地方政府將買屋的收入重建公屋,鼓勵發展商興建住宅租賃給符合政府房屋補助條件的住客。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掀起炒樓風潮,有能力的人向銀行貸款買房,利用租金收入去償還銀行貸款,使到倫敦區,大學城的房價在過去三十年上升了5至6倍,相對地,大城市的租金也隨著上昇,年輕人要置業安居,談何容易?

在媒體及政客的操作下,現代的年輕人往往認為我們這一代浪費了世界很多資源,要他們這一代來償還,其實上一代的辛勞,重建了戰後的經濟,資本家和政客互相勾結,推動毫無限制的消費政策,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隨著疫情後的變化,戰火紛飛,人工智能的來臨,今天的年輕人不要再抱著怨天尤人的心態,努力充實自己,繼續為生活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