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養生|陰雨連綿溼傷身,健運脾胃是關鍵

穀雨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爲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同時也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茁壯成長。穀雨時節的南方地區,“楊花落儘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

養生要點

陰雨天氣謹防溼邪傷身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前後,各地氣溫開始回升,降雨增多,溼氣大,天氣變化莫測。因此,穀雨前後,我們應遵循自然節氣變化,針對氣候特點進行穀雨養生,需防“溼邪”侵襲傷身。

注意開窗通風、加強保暖,不要着涼,多曬太陽,適當運動。如果已有“溼邪”侵入,在日常飲食中,可增加一些利水滲溼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赤小豆等。

图片

健運脾胃是關鍵

《黃帝內經》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寄治十八日。”這是說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穀雨節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養生除了養肝護肝外,還需要注意健運脾胃,因爲過了穀雨便意味着春季快過去了,夏天即將來臨,夏天以炎熱潮溼天氣爲主,此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可適當多喫健脾胃、祛溼食物,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藥、鯽魚等,爲入夏打基礎。

图片

起居養生

早晚加件衣,“春捂”別捂過頭,話說“穀雨寒死老鼠”,說的就是穀雨來,天氣忽冷忽熱,易感冒,注意保暖。穀雨節氣過後,氣溫會逐漸升高,雨量開始增多,但是也要注意保暖。很多人像夏天一樣穿衣服,其實季節還沒有到,溼氣、寒氣很容易從裸露的部位進入體內。

運動養生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奉長者少。”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日總給人們一種萬物生長、蒸蒸日上的景象,此時野外空氣清新,正是採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

人們應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適當的鍛鍊項目,如慢跑、做操、打球等,也可以到野外春遊,這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擴大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出汗量,使氣血通暢,鬱滯疏散,祛溼排毒,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身體素質,減少疾病的發生,使身體與外界達到平衡。

情志養生

穀雨節氣中,在精神情志養生方面,還要重視精神調養,應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恬靜的心態,聽音樂、釣魚、春遊、太極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憂愁焦慮,以防肝火亢動。

溼邪易致“痹病”

關節疼痛、腫脹、麻木、痠痛,是中醫所稱“痹病”的症狀,風溼性關節疾病也屬於其中。身體弱的人、本身就有帶下病的女性如果在穀雨這種潮溼天氣不注意保暖,溼氣進入人體而不祛除,可能爲以後“痹病”留下病根。“‘痹病’者由風寒溼邪造成,其中溼邪黏滯重着,難以祛除,年輕時可能沒什麼事,但到了五六十歲後就可能關節疼,甚至一吹風扇就感覺很冷、關節痛。”图片

養生準則

多選用能健脾祛溼的食材

此時人體溼氣重,熱氣偏盛,容易上火,因此養生要注重祛溼氣和防止熱邪入侵。起居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體質虛弱的女性、患有風溼病的老人。在辨別體質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選用女貞子、生地、沙蔘、麥冬、旱蓮草等滋陰養肝血的食材,在養肝的同時不至於導致肝火上升。

養生食材:玉米鬚、赤小豆和薏米利水,對脾胃虛弱者有好處。

穀雨時節溼氣重,可以選用像玉米鬚、赤小豆祛溼作用強的食材,在煲湯時放入一些,也可以將赤小豆煮成粥。除此之外,薏米、茯苓、白朮也是不錯的選擇,在祛溼的同時起到強健脾胃的作用。

图片

此時用水鴨煲湯比用雞好

水鴨又稱蜆鴨,有利水祛溼的功效,而且滋肝養氣,補陰虛,補而不燥,又容易消化。佘世鋒副教授建議,穀雨前後可多喝點水鴨和祛溼藥材一起煮的湯,既能清補又能祛溼,最好少用雞肉煲湯。“雞肉偏溫偏燥,這時候吃了容易上火,而水鴨本身性涼,有止汗安胎、祛溼的作用,十分適合大衆在此時食用。”

食譜

薏米冬瓜鴨肉湯

原料:薏米30克,芡實20克,陳皮6克,鴨肉、連皮冬瓜各250克,生薑、精鹽、胡椒粉、植物油適量。

做法:將薏米、芡實、陳皮加適量清水浸半小時備用。將鴨肉去皮去脂肪洗淨,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切成塊狀,與生薑一起放入燒熱的油鍋中略炒,然後加入薏米、芡實、陳皮、精鹽、胡椒粉,加適量水煮湯,煮約45分鐘後加入連皮冬瓜再煮15分鐘即可。一日內分二次飲湯食肉。

養生功效:健脾去溼,利水消腫,理氣化痰。

適宜人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腎病、水腫、肝硬化腹水等表現爲溼熱症候的人羣。

禁忌人羣:脾胃虛弱、腎臟虛寒、久病陽虛肢冷者。

图片

赤小豆冬瓜茅根飲

原料:赤小豆30克,連皮冬瓜150克,白茅根30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連皮冬瓜切成塊狀,加入適量清水後煎煮45分鐘即可。如無高血壓、腹水及水腫者可加入少許食鹽調味,無糖尿病者亦可不用食鹽而加入少許冰糖或白糖調味。一日內可分多次飲用。

養生功效:清熱去溼,利尿消腫,減輕體重,降低血脂。

適宜人羣:胃熱、肺熱、溼熱等症候人羣。

禁忌人羣:脾胃虛弱、腎臟虛寒、久病陽虛肢冷者

图片

什錦竹筍

原料:鮮竹筍50克,香菇、黑木耳、金針菜各20克,豬瘦肉50克,食鹽、植物油適量。

做法:將鮮竹筍、香菇、黑木耳、金針菜洗淨後用清水浸泡1小時,撈出材料後去水,前三味材料與豬瘦肉均切成細條狀。在鍋內倒入植物油燒熱,加入上述所有材料及適量食鹽後反覆炒至熟透即可。作爲正餐菜餚,可分次隨量食用。

養生功效:清熱養肝,健脾和胃,降壓,通便減肥。

適宜人羣:肥胖和習慣性便祕的人尤爲適合。

禁忌人羣:患有胃潰瘍、胃出血、腎炎、肝硬化、腸炎者不宜多喫。

图片

薏苡仁鯽魚化溼湯

原料:鯽魚一條,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淮山15克、砂仁10克。

做法:將鯽魚洗淨去除魚鱗內臟,薏苡仁、砂仁、淮山、赤小豆洗淨,赤小豆清水浸泡30分鐘;生薑洗淨切絲備用;先將鯽魚兩面煎至微黃,加入1勺料酒去除腥味,加入2000毫升清水,將其帶入砂鍋內,然後加入薏苡仁、砂仁、淮山、赤小豆,還有切好的薑絲,中火燒開,撇去湯上浮沫,文火繼續熬煮40分鐘,加入調味精鹽,即可飲用。

功效: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是健脾利溼之良藥,淮山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溼的作用,赤小豆利溼消腫,砂仁性溫味辛,具有開胃醒脾利溼之功效, 服用後可補益脾胃,祛除體內的溼氣。

图片

養生準則

多選用能健脾祛溼的食材

此時人體溼氣重,熱氣偏盛,容易上火,因此養生要注重祛溼氣和防止熱邪入侵。起居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體質虛弱的女性、患有風溼病的老人。在辨別體質的基礎上,可以適當選用女貞子、生地、沙蔘、麥冬、旱蓮草等滋陰養肝血的食材,在養肝的同時不至於導致肝火上升。

養生食材:玉米鬚、赤小豆和薏米利水,對脾胃虛弱者有好處。

穀雨時節溼氣重,可以選用像玉米鬚、赤小豆祛溼作用強的食材,在煲湯時放入一些,也可以將赤小豆煮成粥。除此之外,薏米、茯苓、白朮也是不錯的選擇,在祛溼的同時起到強健脾胃的作用。

图片

此時用水鴨煲湯比用雞好

水鴨又稱蜆鴨,有利水祛溼的功效,而且滋肝養氣,補陰虛,補而不燥,又容易消化。佘世鋒副教授建議,穀雨前後可多喝點水鴨和祛溼藥材一起煮的湯,既能清補又能祛溼,最好少用雞肉煲湯。“雞肉偏溫偏燥,這時候吃了容易上火,而水鴨本身性涼,有止汗安胎、祛溼的作用,十分適合大衆在此時食用。”

 

食譜

薏米冬瓜鴨肉湯

原料:薏米30克,芡實20克,陳皮6克,鴨肉、連皮冬瓜各250克,生薑、精鹽、胡椒粉、植物油適量。

做法:將薏米、芡實、陳皮加適量清水浸半小時備用。將鴨肉去皮去脂肪洗淨,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切成塊狀,與生薑一起放入燒熱的油鍋中略炒,然後加入薏米、芡實、陳皮、精鹽、胡椒粉,加適量水煮湯,煮約45分鐘後加入連皮冬瓜再煮15分鐘即可。一日內分二次飲湯食肉。

養生功效:健脾去溼,利水消腫,理氣化痰。

適宜人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腎病、水腫、肝硬化腹水等表現爲溼熱症候的人羣。

禁忌人羣:脾胃虛弱、腎臟虛寒、久病陽虛肢冷者。

图片

赤小豆冬瓜茅根飲

原料:赤小豆30克,連皮冬瓜150克,白茅根30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淨,連皮冬瓜切成塊狀,加入適量清水後煎煮45分鐘即可。如無高血壓、腹水及水腫者可加入少許食鹽調味,無糖尿病者亦可不用食鹽而加入少許冰糖或白糖調味。一日內可分多次飲用。

養生功效:清熱去溼,利尿消腫,減輕體重,降低血脂。

適宜人羣:胃熱、肺熱、溼熱等症候人羣。

禁忌人羣:脾胃虛弱、腎臟虛寒、久病陽虛肢冷者

图片

什錦竹筍

原料:鮮竹筍50克,香菇、黑木耳、金針菜各20克,豬瘦肉50克,食鹽、植物油適量。

做法:將鮮竹筍、香菇、黑木耳、金針菜洗淨後用清水浸泡1小時,撈出材料後去水,前三味材料與豬瘦肉均切成細條狀。在鍋內倒入植物油燒熱,加入上述所有材料及適量食鹽後反覆炒至熟透即可。作爲正餐菜餚,可分次隨量食用。

養生功效:清熱養肝,健脾和胃,降壓,通便減肥。

適宜人羣:肥胖和習慣性便祕的人尤爲適合。

禁忌人羣:患有胃潰瘍、胃出血、腎炎、肝硬化、腸炎者不宜多喫。

图片

薏苡仁鯽魚化溼湯

原料:鯽魚一條,薏苡仁20克、赤小豆20克、淮山15克、砂仁10克。

做法:將鯽魚洗淨去除魚鱗內臟,薏苡仁、砂仁、淮山、赤小豆洗淨,赤小豆清水浸泡30分鐘;生薑洗淨切絲備用;先將鯽魚兩面煎至微黃,加入1勺料酒去除腥味,加入2000毫升清水,將其帶入砂鍋內,然後加入薏苡仁、砂仁、淮山、赤小豆,還有切好的薑絲,中火燒開,撇去湯上浮沫,文火繼續熬煮40分鐘,加入調味精鹽,即可飲用。

功效: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是健脾利溼之良藥,淮山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溼的作用,赤小豆利溼消腫,砂仁性溫味辛,具有開胃醒脾利溼之功效, 服用後可補益脾胃,祛除體內的溼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