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膝先知 保護關節你要知

在西歐女性有個傳統,無論三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都是著裙裝外出。年輕體健者身體抵抗力強盛便無大礙,殊不知日積月累風寒侵淫,甚至夾濕粘著難驅。一旦免疫力下降或者稍受外力誘發而病。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家族遺傳等因素綜合作用,骨關節發生或輕或重的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化,逐漸發展成為關節軟骨軟化症(45歲以前)、骨關節炎(45歲以後)。

人類與生俱來只有一副關節軟骨,關節軟骨自身沒有血管分佈,主要依靠關節內的滑液給予滋養。這就意味著一旦關節軟骨出現破損,便難以復原;輕度或早期尚可有少量纖維組織充填補充,但其光滑度及韌性卻比原裝軟骨差之甚遠。臨牀上我們發現軟骨一旦失去完整性和韌性,緩衝能力便急劇下降,關節面受力失去平衡。粗糙堅固的纖維瘢痕(scar)周圍的軟骨由此加速退變,甚至向深層骨組織發展。失去的關節軟骨永遠不可能再生如舊,這就是為什麼骨關節炎只能控制,對症處理而難以痊癒的根本原因。嚴重的病例必須作關節清理、重建,有些病例只能借助於人工關節面或人工全關節置換。

不過,我們也不要太悲觀,更不要被前述所嚇倒。我們可如何保護關節?

一、未病先防

臨渴穿井不如未雨綢繆,好好給關節保暖,特別是膝關節、肩關節,其次髖關節、踝關節,以及肘關節、腕關節、指趾關節。如果偶感風寒,應即時診治,切莫諱疾忌醫。另一方面,不能過度使用關節,尤其是避免關節面之間產生磕撞、擠壓的運動方式。

建議運動:
日常生活中,關節各司其職,「生命在於運動」,卻往往毀於過勞。對於額外運動,譬如登山、長跑、負重訓練皆應適可而止,微汗而息,並對關節加以保護。太極拳、游泳、導引(氣功)、徒步等是全身運動、各系統、器官均衡訓練的好方式。

二、有病求醫

把疾病消滅在蔭芽之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誠然,人體具有自我識別和清除病源的能力,但這種機能有限,而沒有醫學知識者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小恙釀成大病在臨牀上屢見不鮮。

勿忽視初始症狀

對於骨關節病發病之初,表現關節發涼、痠軟無力,遇風寒、勞累後加重;或有晨起僵硬、關節內有彈響但持續時間短(不超過30分鐘),稍事活動後恢復如常;或疼痛發生在關節某一個特定角度或位置。改變體位疼痛立即緩和甚至消失。這種初始症狀期容易被忽視,因為休息後症狀會很快緩解。

如果不改善生活、工作習慣以及鍛鍊方式,沒有得到適當的檢查和合理的治療,病情大多會出現反覆,遷延日久演變成為慢性軟骨、骨關節疾患,從而造成活動減弱、發生屈曲攣縮、關節周圍壓痛及關節咿軋音或摩擦感。病變由軟骨、骨,累及韌帶、肌腱、關節囊、滑液囊、脂肪墊等周圍結構。

三、從飲食起居預防

控制體重可以有效地減少人體對關節的壓力,增加關節的靈活性。攝取平衡飲食達到滿足機體骨與關節對礦物質、微量元素的補充需要。起居有常,勞逸結合,飲食有節,營養平衡,防寒保暖,持之以恆。

四、生活小常識

自製溫灸包紓緩關節酸楚

中醫藥對防治骨關節疾患有非常確切的效果。如果不慎關節外感風寒出現酸楚不適,可以自行熱敷,最好自備溫灸包。最簡單是用電吹風,切忌燙傷。當然,最好還是立即尋醫問藥,消除後患。

自製溫灸包:海鹽、胡椒粒炒熱後與艾絨混合放入布袋中紮緊,便可使用;也可在網上購買成品。

關節熏洗液:海風藤、川烏、草烏、路路通、威靈仙、大伸筋草、獨活、丹參各30至50克,混合煎煮30至40分鐘後放入器皿中,先利用其熱氣燻蒸關節,待蒸氣消退,待藥液溫度適中,即可浸泡或敷熨患關節。切忌口服,避免燙傷。

除濕溫經:赤小豆(藥用)、薏以仁、清蓮、枸杞、生薑少許煲湯

供稿 : 譚興無大夫:52歲,湖南中醫藥大學81級學士、97級在職骨科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中華人民共國人事部、衛生部、中醫管理局第二批名醫繼承學員,師承骨傷科專家孫達武教授及湖湘骨傷科南派傳人、疏經術創始人詹經山教授。曾任湖南省中醫骨傷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長沙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庫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脊柱病學理事、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執業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及軟組織急、慢性疾患,長年從事頸肩腰腿痛等脊柱相關疾病的研究,取得滿意的臨牀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