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故事

罗莘,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酷爱饮茶的唐代文人雅士陆龟蒙赞美越窑青瓷的诗句。“母亲瓷”越窑青瓷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祖籍湖州的嵇锡贵,出生在抗战时期,随全家迁到贵州,因排锡字辈,得名锡贵。 八岁,跟外婆生活的她背着书包,独自步入私塾,开启了学生生涯。十七岁,中专青花班还剩一年,就提前毕业当了教师,被年纪相仿的学生叫着嵇老师,每月还有工资补贴家用,她心里喜滋滋的。1961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开课,她铁了心要上大学,不顾校长的百般挽留和“威胁不能回校”,踏上了继续深造的人生路。大学顺顺利利、收获满满地完成学业,并进了当时最热门的单位——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凭着过人的天份以及那份心无旁骛的专注开始了陶瓷生涯。

然而文革的到来令她前行的节奏嘎然而止,与丈夫郭琳山一起,他们上山下乡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八年里,他们在这里诞下了两个女儿,经历了在异乡的彷徨、农村生活的窘迫、日夜劳作的疲惫……当把所有的苦一一筛过一遍后,她反而释然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她乐观地说:是一次很好的人生历练,我们与当地的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学习到了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虽然不能制瓷,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 — 参与绘制巨幅毛主席画像,为农民写春联,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年过八十的嵇锡贵老师已经退休近三十年了,但是,电话那头的她说话底气十足:我不会让自己停下来,大学同班同学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有的早就不再工作了,但我觉得自己不能放弃自己,我要坚持做下去,陶瓷创作是我喜欢的事业,一辈子能够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何等幸福,我的日子非常紧张充实,要到各地学校讲座、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给研究生上课、当各种评委,带徒弟,创作新作品……身心健康,疾病自然也不敢上门。工作室里很多年轻人,各地的越窑窑址都有我的学生,他们中很多是省级或者市级传承人、研究生……和他们在一起是最快乐的事情,他们陪伴我的时间比我的女儿们还要多,

作为国家级非遗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嵇锡贵老师深感自己肩上传承担子的艰巨:恢复断代的青瓷烧制技艺非常不易,很多资料要到博物馆乃至古窑址去挖掘。嵇锡贵大师一生中最珍贵的艺术成就,有“四大名著”:1975年,作为主创者之一,设计并研制中南海毛主席用瓷釉下彩餐具《梅竹》(即“7501”餐具);1978年设计并研制了华国锋用的 “7801”瓷;改革开放后设计制作上海锦江饭店外国元首专用釉下彩餐具《麦浪滚滚》; 2016年,73岁的嵇老师当仁不让,担任G20杭州峰会国宴用瓷画面总设计师。这套国宴瓷设计制作时,时间紧压力大,嵇大师接到任务,要求围绕着「西湖元素、江南韵味、浙江特色、大国风度、世界大同」五大主题,创作并参加竞争激烈的盲选,为了不负众望,她每天十二点睡觉,凌晨三点又起来继续。最后,「国色天香」和「繁华盛世」等三套国宴瓷入选,成为国家的符号,惊艳了世界各国的来宾。

嵇大师在传统越窑青瓷工艺基础上,传承发展了其釉色和造型装饰工艺,保存了刻花、划花、褐彩、捏塑等传统手法,又创新性应用新时代的题材、元素、技法,让古老瓷艺创作出与时俱进的作品,使越窑青瓷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她又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 –《弘扬红船延安精神·向阳花开贺党庆》《红船精神千秋万代》《百朵向阳花开》

这些年来,嵇锡贵大师守着她在杭州西溪创办的贵山窑,任凭墙外游人如织,屋内安宁如隔世。她与一帮年轻的徒弟们相依相伴,守护着这片越窑青瓷的天地。永远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