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笔父子兵

作者:罗莘

文房四宝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独享的书画工具。而作为四宝之首的“笔代表”也曾多次“易主”:南唐时,是安徽宣城诸葛笔,自宋以来则特指安徽宣城宣笔,元代以后,浙江湖州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又恢复了生机。

人生仿佛一场战役,输赢由历史定论,士兵需要的是坚持。说起宣笔,有一对举足轻重的制笔技艺父子兵,国家级宣笔制作非遗传承人,张苏和张文年。“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生长于江苏扬州江都的张苏自13岁起就跟随朱炳生学艺,很快成为当地的制笔能手,在上世纪70年代初,被安徽泾县“以野兔毛换人”聘请而来,共同创办安徽泾县宣笔厂。80年代,张苏又举家来到溪口,创办了自己的宣笔厂张苏笔庄。张苏既得先人真传,又潜心钻研,还不断探索创新,挖掘恢复了“仿唐鸡矩笔”、“仿宋瓷笔”等古法宣笔。今年53岁的张文年从小就在笔厂长大,父亲对制笔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给儿时的他留下深刻印象:“小时候每天都看父亲制笔,从早到晚,一坐就是一天。”在张文年的记忆中,父亲的一生始终没有离开过制笔,几十年来,每天伏案制笔,风雨无阻,直至年老病床上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制笔之事,他把毕生的心血全部投入于宣笔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和传承上。”

父亲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就这样,张文年在父亲和家庭的熏陶下走上了制笔之路,琢磨起做笔的门道。当他系统学习了制笔技艺之后,更是懂得了制笔是一场对时间、体力和耐性的全面考验。制作毛笔是一个细致活,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为了磨炼性子,更好地掌握制笔技巧,刚满20岁的他就走出家门外出学习。制作毛笔第一道工序是“选毛”,根据书写、绘画要求选择不同的毛,才能制作出不同需求的毛笔。为了熟悉选料,张文年曾在江苏宜兴的杨巷镇宰了3年的羊,只为对羊的每个部位毛的长短、质地了如指掌!学成归来后,张文年又在父亲的带领下,一步步地苦心学习制笔技艺。时过境迁。如今,张文年已经成功地接手了父亲的宣笔制作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宣笔的品种已扩大到三百多不同品种和规格,年产量达几十万支。在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势头下,他的宣笔制作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

然而,生活总是有喜有忧,张文年告诉我们,如今很多适合做毛笔的动物毛纷纷“一毛难求”。比如,过去做毛笔用的是土山羊,都是体重在20-30斤左右的公羊,而现如今,它们被新品种所替代,波尔山羊,都要长到80-100斤左右,身上只长肉不长毛了;黄鼠狼,只有野生的、气候环境寒冷的地带,比如北方近俄罗斯边境,它的毛质才最适合制笔;他们要到处寻找合适的羊种,或者其他合适的动物毛来替代日益难寻的原材料。解决了原材料问题,还要面临如何让古老的制笔技艺传承下去的问题:曾经的宣笔厂有三十多名制笔匠人,现在,留下来的只剩十人左右,每个人都有三十年以上的制笔经验。张文年除了把自己的妻子儿女拉进来传承技艺,还要到社会上宣传和传播技艺,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愿意加入到制笔队伍中来,期待星星之火可以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