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技術醫難辨梭菌感染 九成根治

「難辨梭菌」感染是最常見的醫院內腸道感染,以往需靠服抗生素治療,復發率高。威爾斯親王醫院上月起試行以腸道微生物移植(FMT)治療難辨梭菌感染,採用中大醫學院研發的新專利技術MOZAIC™;根據過往臨牀試驗,該技術將FMT成功率由以往四至八成提升至超過九成。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稱,FMT治療可縮減病人住院日數14天,料可因應每名公院病人節省14萬元醫療開支。

3類人高危 死亡率可達40%

長者、慢性病患或常服抗生素者均屬「難辨梭菌」高危群組,常見病徵包括發燒、肚痛和肚瀉,嚴重可致大便出血。衛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公院難辨梭菌感染由2020年約2800宗,增至2022年約3600宗;主要途徑為糞口傳播,在醫院環境中,牀單、家俬、醫療設備及醫護人員肌膚均可沾染該菌,再傳播至病人。

中大醫學院自2013年於威院引入FMT治療做臨牀試驗,已完成逾800案例。中大轄下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icrobiota I-Center,MagIC)獲政府InnoHK計劃資助,成功研發新技術,以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和篩選糞便中的細菌,並設腸道微生物樣本庫儲存樣本。中大醫學院下一步研究將技術打入大灣區。

MagIC總監、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說,難辨梭菌存活於不少人的腸道,體弱或常服抗生素會讓該菌大量繁殖並釋放毒素;傳統一線治療方式為服用多種抗生素,惟會破壞腸道微生態,且復發率達35%,死亡率達40%。

黃稱以往海外FMT治療成功率僅四至八成,新技術可更準確地治療難辨梭菌,逾九成病人可根治;與抗生素治療比較,患者生存中位數由2.1年增至4.7年。她指過去10年研究間不曾有病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已退休的周女士多年前感染難辨梭菌,曾多次復發,接受8次抗生素治療仍無法根治,嚴重時常肚瀉且大便帶血,難以外出。她兩年前參與中大研究接受FMT治療,「上午入院,夜晚五六時已經停止屙血」,自此無再復發,可恢復正常生活。

公院可轉介威院治療  明年擴至屯院瑪嘉烈

醫管局上月起於威院試用FMT治療,向中大樣本庫訂送溶液。醫管局腸道微生物移植服務統籌雷諾信稱,約一至兩成病人出現腸道不適、作嘔、便秘或輕瀉等副作用,通常一兩天內消失;其他公院現可轉介病人至威院治療,局方正向其他聯網提供訓練,擬將服務擴至全部聯網,明年首季至次季先擴至屯門及瑪嘉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