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故事
在這個欄目中,想寫些華人耆英的小故事,他們和你,我一樣是平凡人,平凡有平凡的生活,也有平凡的生活樂趣,畢竟, 數十年的歲月,經歷滄桑,也渡過不少甜酸苦棘辛辣的日子,如今平静下來,追憶前事,冷暖自知。
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個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分享。請投搞或聯絡 editor@chineseineurope.com
不是盲婚 也似啞嫁
不老壽星何妙金(上)
沒有相信何妙金今年90歲,除了沒做白內障手術外,所有慢性老人病都有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帶上助聽器。但她能吃、能拉、能睡,半夜不用起牀;也能行、能玩、頭腦清晰,語話流利,吃藥已經20多年,還是好好地過活。
何妙金,1932年在香港出生,父母也是香港人;母親是虔誠基督徒,她自小便在基督徒家庭長大。家中,她是長女,還有4個弟妹;父親懂一點英語,在酒店工作,家住赤柱。
雖然在香港出生,但她說當時學校沒教英文,所以她是不會英語的。在學校讀到高中,學的是三字經和古文,「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以利吾國乎?』」 , 她至今仍背誦如流。
因為父親在酒店工作,日軍佔據香港時,她們一家仍然有足夠糧食,沒有捱餓。不過父親在戰後不久便逝世,一家人靠母親拉扯大。母親對子女照顧得很好,家境雖然清貧,但何妙金未出嫁前都不用入廚房。中學畢業後,在一間幼稚園任助教,也常到教會幫忙。
在教會中認識了一名駐港英軍Lawrence,Lawrence 較妙金少兩歲,對她很有好感,不過言語不通,雙方只限於普通交往,見面次數也不多。其後Lawrence調返英國,從軍隊退体後在政府部門任劃則師。Lawrence對妙金難忘,返英後不停和妙金書信來往,請她前往英國,希望和她結婚。妙金說,她的小弟為他們做書信翻譯。這樣交往差不多10年。
何妙金30歲了,她的小弟到歐洲旅遊,母親囑咐小弟對Lawrence的家庭多點瞭解。小弟到英國後,Lawrence帶小弟往Norwich和家人見面。小弟回港後,對妙金說,Lawrence為人善良,不煙、不酒、不賭,全家都是虔誠基督徒,在外國人來說,非常難得,如果不和Lawrence 結婚,將是很大的損失。此外受到母親的鼓勵,適巧另一位弟弟也在國外學成返港工作, 可以照料母親, 想著這個男子等了她十年,所以妙金便抱著不妨一試心情前來英國。
不老壽星何妙金(下)
到英國後,妙金沒有直接投靠Lawrence,而是在一位教友家中生活了一年多,才和 Lawrence結婚。因為兩人身高有距離,妙金在英國沒法買到適合高跟腳舉行婚禮,要請母親從香港購買寄來,寄來包裹中還有一個電飯鍋。妙金說,她只會用電飯鍋煮飯。
母港寄來高跟鞋 電飯煲
婚後,他們在倫敦Stanmore買了屋。Lawrence用英語慢慢的和妙金交談,妙金漸漸也可以和丈夫溝通。丈夫上班,妙金在家中太悶,一位教友介紹她到華埠附近一家西人開的雜貨店「香港士多」工作,主要是把貨品的英文名稱抄在報價表上,不用懂太多英文的。
妙金做了兩個多月,聽說母親要來英國,妙金需要陪伴,不想在外上班,有人介紹她學習車衣,學了數個月,她學會了,可以在家中車衣,準備一方面工作,同時陪伴母親。但母親來英國住了個多月總不習慣,返了香港。妙金便沒有在家中車衣, 去了倫敦中心一家專車皮帶的工廠上班,在這裡工作了19年。
妙金沒有兒女,一家兩口愉快地生活了三十多年。Lawrence 60歲退休,可惜65歲便身故。妙金67歲時,也退休了。丈夫沒有什麼遺產留給妙金,只有在Stanmore的住宅,因為不駕車,又習慣和華人交往,住在Stanmore離市心中心較遠,較不方便。妙金便把住屋賣了,把錢全部捐了給教會,自忖多年工年交稅,每月退休金有一千多鎊,足夠生活 ,搬到倫敦中心租住政府經營的老人住宅, 因為有足夠退休金, 所以沒有福利津貼,每月交房租,地稅等費用。
妙金當時想,自己快要70 歲了,又有「三高」,不用考慮長遠。沒想到竟然那麼長壽(1932年生)!她說自己只有政府發給的退休金,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近年,物價飛騰,每周房租也要200鎊,加上地稅及生活開支,退休金卻沒怎樣增加,所以沒法如以前生活得那麼寛裕了。
不過妙金很樂觀,沒有為金錢煩惱。她說,有多少便用多少,每日到不同的華人社區中心吃飯、交誼,周末到教會做崇拜。雖然沒有親人,但人緣很好,所有朋友都照顧她,是她的兄弟姊妹。最近90歲生日,她參加了四次為她賀壽的宴會,她說感謝神恩眷顧。(完)
筆者感悟:
很難理解不是那麼暢順的溝通可以成就一段美滿姻緣,同偕白首,是緣訂三生?還是靈犀相通?何妙金說丈夫很遷就她,大概這是夫妻和好相處的秘密!
他們不是很富有,丈夫身故後,妙金把唯一的房產都捐贈出去,沒有多少人能做到。妙金沒有少了什麼東西,卻換來了生活平安和好友成群。近二十多年,她還是很快活地過日子。
文:無是處@歐華綜覽
圖:Marcus Aurelius from Pexels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