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故事

在這個欄目中,想寫些華人耆英的小故事,他們和你,我一樣是平凡人,平凡有平凡的生活,也有平凡的生活樂趣,畢竟, 數十年的歲月,經歷滄桑,也渡過不少甜酸苦棘辛辣的日子,如今平静下來,追憶前事,冷暖自知。

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個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請投搞或聯絡 editor@chineseineurope.com

明哥(2/3)——我的腎病經驗和體會(上)

(上回說到,明哥1976年移英,做廚房,點心、小菜、燒臘三項全能。)

1990年,明哥在廚房工作時意外被開水燙傷了大腿,進醫院急診,循例要驗血和驗尿。燙傷的部分很快復原,但醫生發現明哥的尿液含過量蛋白質,需要跟進。檢查了尿道,膀胱都沒有問題,醫生便在背部打針從腎臟抽取樣本化驗。

醫生發現明哥腎臟有感染,是一種IGA nephropathy(免疫球蛋白腎病)細菌,這種病俗稱「腎發炎」,起因多種,不會傳染,但也沒法治愈,不發作時,不會察覺,但對腎臟機能逐漸傷害;要看腎指數的變化,若腎指數下降至10時,便要洗腎,或要換腎了。不過明哥當時問題不大明, 每年回醫院檢驗一次便是。

燙傷入院 發現腎發炎

以後數年,明哥身體外表如常,只是有了血壓高、小便不大暢順。家庭醫生處方,給了降血壓和治前列腺藥物,對上年紀的男士來說,這是很普遍的。他偶爾會有耳鳴和痛風,醫生說處方吃止痛藥便是。

2013年一次到醫院對腎臟例行檢查後,醫院突然來電, 著明哥立即到醫院覆檢。覆檢後,醫生告知他的腎指數急劇下降,鉀指數高達6.5,對心臟構成威脅;降血壓藥含鉀要停用,又告誡食物少放鹽、少油、少糖,含有鉀的食物都要戒,甚至一些蔬果和沙津也不適宜,也不可過勞。那時明哥才有一份食物宜忌清單。到醫院的檢查由每年一期,縮短至3個月,其後每月要檢查一次。

雖然,明哥盡力遵照醫生指示生活,但腎指數依然沒有好轉。到了2016年,醫生告知, 需要洗腎了。洗腎的方法有洗肚和洗血兩種,但都影響日常生活。如不洗腎,還有一個方法是換腎。但換腎需要匹配血型等多項因素,捐腎的需要器官配合的腎臟,或從簽下願意捐贈器官的死者,取得腎臟。西方人的腎臟不太適合華人身體,但在英國,得到亞洲人的捐贈腎臟機會不大,輪候的時間很長,所以醫生勸明哥洗腎。明哥覺得洗腎影響他後半生的正常生活,這樣苟延殘喘,不如死去痛快。換腎雖然也有風險,還是一個可行途徑。明哥說, 如果能夠花錢換腎,他會不惜代價,畢竟錢財身外物,生命沒有了,錢財也沒有意義。

病情惡化 不欲洗腎 回港尋生機

明哥覺得在英國換腎的機會較渺茫,便打算回香港找機會。從友人處得到資訊,回到香港向一個個腎臟協會詢問,這是由一些退休醫生和腎病病人組成的志願團體,專為腎病患者提供資訊及舉辦有關講座,也可以介紹香港和這方面熟悉的專家醫生做私家治療。明哥找了位腎科專家醫師,並且經醫生介紹,和中國一間醫院的腎科醫生搭上了路。換腎的費用很昂貴,是直接和中國醫生交易,在香港存錢入醫生戶口,香港醫生只負責檢驗和手術後的照料服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