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人的300年故事展覽 倫敦大英圖書館免費展出

在英國,關於中國文化和科技的展覽不少,但聚焦在英華人歷史和貢獻的展覽就是鳳毛麟角啦。而在中英建交50週年的今天,大英圖書館的專題展覽“共敘英華”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本週這個展覽正式揭幕,通過手寫信件、照片和口述歷史等各式展品,探討了300多年來華人社區在英國社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其中既有赴英華人的個體故事,也有具國家意義的特殊時刻,通過這些故事和歷史來探討同時身為華人和英國人意味著什麼。

Image

第一個來英的華人

雖然大多數旅英華人都多多少少知道英國華人社區的大致歷史,但第一個來英華人的故事其實相對鮮為人知。此人名叫沈福宗,出生於明清過渡時期的南京,是一位天主教皈依者。後人對他的具體情況所知不詳,只知道他既不是宮廷成員,也沒有參加過科舉。但他顯然受過高等教育,不僅能用拉丁語與西方人交流,其學術能力也受到歐洲學者的好評。

Image

1682年10月,沈福忠從葡萄牙租借地澳門乘船來到歐洲,他先到了荷蘭,之後到羅馬面見過教宗。他還被介紹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演示瞭如何使用筷子和如何書寫漢字。記載稱他“身穿裝飾著中國龍的綠色絲綢與深藍色錦緞”服飾參與了王家晚宴,還在凡爾賽宮佈置了中國絲綢畫像的展覽。

離開法國之後,他來到英國,會見了英國國王詹姆士二世,國王對這次訪問非常高興,委託畫師為他製作了畫像,並將其掛在臥室裡,因此我們今天還能知曉沈福忠的長相,這幅畫像也還在王室收藏中。

Image

有趣的是,沈福忠還去了牛津,成為牛津大學的第一位華人訪問學者。他向學者們教授了一些中文,還與博德利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合作,為其收藏的中文文本編制目錄,可以說他的學術貢獻至今仍然可以在牛津找到。

當然,在沈福宗以前可能就有華人曾經來到過英國,但他是第一位帶來一定社會影響力,因而有籍可查的人物。這次的展覽中,也有一副沈福忠旅歐期間手繪的中國地圖。

Image

華人與英國社會

1940年代至1960年代英國出現了最大的一次華人遷入潮,現在出生在英國的華人中,最大比例的人數都是源於這一次。但在此百年之前,華人群體早就隨著第一次全球化的大潮來英定居。

其中利物浦是最繞不過去的重要城市,因為最初來定居的華人中許多都是水手,他們早在19世紀50年代就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個唐人街。此外也有相當不小的群體在倫敦的港口區萊姆豪斯(Limehouse)定居,這裡的老唐人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漸漸消失,但至今仍留下了“北京路”、“上海路”等地名。

Image

“共敘英華”展覽集中展示了這些華人群體遷入英國的歷程,同時也通過實物呈現了他們對英國社會的貢獻:從戰時服務到流行美食,再到文學、體育、音樂、時尚和電影方面的成就。

展品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中國勞工團工人製作的戰壕藝術品、以第一位在英國足球聯賽中效力的華裔球員弗蘭克·蘇為主角的球迷卡、中餐外賣店的娃娃屋模型以及華人女作家凌叔華1953年的自傳《古老的旋律》——這本書源於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建議。

Image

當然,在移民來到英國的時候,種族主義和不公對待總是繞不過去的社會暗面。展覽中也通過口述歷史和展品講述了這些故事,從被遣返回國的海員到新冠疫情期間遭到歧視的NHS工作人員。

Image

“共敘英華”主題展將在今年11月18日到2023年4月23日在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免費展出,另外在英國各地的30多個城鎮,也同時舉辦一系列的展覽,阿伯丁、埃克塞特、伯恩茅斯和貝爾法斯特等城市都有同主題展覽,展覽還得到了會計和商業諮詢公司必臻事務所(Blick Rothenberg)的支持。如果你對華人在英國的歷史感興趣,那麼一定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