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 · 之三

軼史說, 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歸隱棉山避不見面後, 內心十分懊惱。 他親自上棉山探訪, 但始終遍尋不獲。 情急之下, 竟誤採庸臣建議, 縱火焚山, 好逼使介子推出山。 孰料介子推寧死不出; 最後, 同母親抱著一棵柳樹一同死去。晉文公見到遺骸時, 更加悲痛欲絕, 就將介子推母子兩人, 厚葬于柳樹之下。 葬時, 又發現柳樹有一塊衣襟, 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閱詩後大慟, 為了追念介子推, 就把當日定為寒食節, 又把一塊柳木帶回宮中, 做了一對木屐 ( 粵音劇 ), 每日穿起來, 嘆息說: 「悲乎足下 ( 我悲痛呀子推  ) ! 」( 見東晉末劉敬叔《異苑‧卷十五》 ) [ 據說後世遂以「足下」為上級對下屬提稱語, 或平輩間互稱敬稱語 。]  又規定每年此日禁火, 一律吃冷食, 以紀念介子推, 後人謂此即寒食節源起 ( 漢桓譚《新論》 / 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 )

        翌年, 晉文公帶領文武百官, 衣素服到棉山祭掃介子推墓, 見到那棵被燒焦的柳樹, 竟然枯樹再發, 于是就把那棵柳樹叫清明柳, 摘下柳枝編了頂柳冠, 載在頭止, 追念介子推, 又定該日為清明節。 

        北宋天禧元年 ( 西元 1017 年 ), 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後世詩人, 詩詠此事者頗不乏人, 詞句多人傳頌, 如:

        *唐韓翃 ( 粵音宏 ) 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 五侯, 近幸之臣 )

        *宋黃庭堅之<清明>: 「人乞祭餘嬌妾婦 ( 人格可議 ), 士甘焚死不公侯 ( 人格高 尚); 賢愚千載知誰是 ( 後世那知那個人格有問題, 那個清高 )? 滿眼蓬蒿共一坵 ( 大家都葬在亂草堆 中了 )。」 [ 齊人有一妻一妾, 見《孟子‧離婁下》 ]

         *明林魁<寒食介子祠>: 「但使亡人能返國, 恥將股肉易封侯。」

         *明俞世為<過棉山弔介之 ( 子 ) 推>: 「民間禁火寒食節, 棉上遺封莽未耘。」

         *明呂解元<棉山弔介子>: 「百年節歲同寒食,  萬里封疆立介休。」

         *清屈大鈞<壬戍清明作>: 「 龍出四海歸無所, 寒食年年愴客,心。」


彭家發
kfpong4666@gmail.com>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退休教授,學術專長為新聞學、新聞文學、新聞實務、漢字研究。
原刊于【灼見名家】,獲作者授權轉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