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祖范蠡(三)

范蠡之所以選擇定陶定居,〈貨殖傳〉說:" 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 ( 地利 ),諸侯四通 ( 人和 ),貨物所交易也 ( 貨暢其流 )。 乃治產積居 ( 生產買賣,做生意  ),與時逐 (適時買賣而得利 )而不責于人 ( 選擇可靠商家貿易,而商家沒有騙他 )。故善治生者 ( 做生意 ),能擇人而任時也 ( 懂得選擇生意夥伴而明白時機 )。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 發了三次大財 ),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此所謂富好先其德者也 ( 有錢就樂善好拖,擔負企業社會責任 )。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則説得更明白:

 " 范蠡浮海出齊 ( 以避句踐 ),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 ( 牛皮酒囊一個 ),耕于海畔, 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 致產數十萬。 齊人聞其賢, 以為相。 范蠡喟然而嘆:" 居家則放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久受尊名,不祥。 " 盡散其財, 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于陶 ( 陶定 ) , 以為此天下之中, 交易有無之通路, 為生可以致富矣。  于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 廢居 ( 做買賣生意 ),候時轉物 ( 看準時機入貨出貨 ), 逐什一之利 ( 只賺1O% )。 居無何,則放貲累巨萬。 "

 司馬遷稱讚他説: " 范蠡三遷,皆有榮名,世人譽之: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彭家發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退休教授,  學術專長為新聞學、新聞文學、新聞實務、漢字研究。
原刊于【灼見名家】,獲作者授權轉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