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發 – 冬大過年

因為冬至之月為一陽回復,為關鍵性之氣候推移,故俗謂冬大過年,冬至既為氣候轉變之表徵,相關乎農作,故俗諺不少,如:冬至在十一月初,冷唔(不)多,冬有(月)尾,賣徂(咗)黃牛邌(來)置被;三九四九,伸不出手(冬至之後27-36日,冷啊),五九六九,河邊看柳(冬至之後45-54日回暖)——吹面不寒楊柳風也;乾冬(沒雨)濕年(過年雨水就多)。

二十四节气

隨着日影縮短、或增加1/12,中國黃曆定有二十四氣節,由冬至計起的話為:
 
1.冬至→2.小寒→3.大寒→4.立春(立春有雨象徵該年雨水充足,作物豐收,農諺:立春有雨顆顆有,立春無雨甚擔憂)→5.雨水→6.驚蟄→7.春分→8.清明→9.穀雨→10.立夏(立夏約在五月初六、七日,有諺曰:立夏得吃李,能令顏色美,是月婦女作「李會」——取李汁和酒飲之,謂之「駐色酒」,見元末陶宗儀編《說郛・元池說林》(《說郛》取名自漢揚雄語:「天地萬物,廓也;五經眾說郛也。」)→11.小滿→12.芒種→13.夏至→14.小暑→15.大暑→16.立秋(立秋雨水不那麼重要,故有諺曰:閒過立秋水)→17.處暑→18.白露→19.秋分→20.寒露→21.霜降→22.立冬→23.小雪→24.大雪→(再回到)冬至(冬至日白日最短、夜最多,過了此日,則日漸長,夜漸短)。
 
春季由立春至穀雨,夏季由立夏至大暑,秋季由立秋至降霜,冬季由立冬至大寒。《易經》有表示陰陽寒暑的十二辟(闢)卦(又名十二消息卦),以八卦之爻(如乾為☰,坤為☷)重疊而成卦象,如:一月泰卦(䷊,上坤下乾),二月大壯卦(䷡,上震下乾),三月夬卦(䷪,上巽下乾),四月乾卦(䷀,上乾下乾),五月姤卦(䷫,上乾下兌),六月遯卦(䷠,上乾下巽),七月否卦(䷋,上乾下坤),八月觀卦(觀,上兌下坤),九月剝卦(䷖,上巽下坤),十月坤卦(䷁,上坤下坤),十一月復卦(䷗,上坤下震),十二月臨卦(䷒,上坤下巽)。
 
十一月復卦,是月立冬,而卦為上坤下震——震為兩陰爻(一一)、一陽爻(一),故謂冬至一陽生、「一陽來復」(物極必反)、「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往前推,十二月為上坤下巽之臨卦——巽為一陰爻(一一),兩陽爻(二)(二陽生了),至一(正)月,為泰卦,上坤下乾——乾有三陽爻(三),故新春嘉稱為三陽啟泰,俗用三隻羊示之(尤其羊年)。
 
因為冬至之月為一陽回復,為關鍵性之氣候推移,故俗謂冬大過年,冬至既為氣候轉變之表徵,相關乎農作,故俗諺不少,如:冬至在十一月初,冷唔(不)多,冬有(月)尾,賣徂(咗)黃牛邌(來)置被;三九四九,伸不出手(冬至之後27-36日,冷啊),五九六九,河邊看柳(冬至之後45-54日回暖)——吹面不寒楊柳風也;乾冬(沒雨)濕年(過年雨水就多)。民間會貯備冬薑、冬前粉食用;冬至當日則吃湯丸以暖胃。俗傳袁世凱忌諱湯丸(劏袁),聰明百姓,則在正月十五上元節吃元宵(袁消)。分別是做法不同,湯丸是用饀,用手,搓出來的,元宵則係將饀搓成丸顆,再放在篩籮篩動,用麵粉「滾」出來的。冬至前一日為小至(因為冬至極陰),亦可稱為「除夕」。(見宋陸游《老學庵筆記》)

彭家發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學退休教授,  學術專長為新聞學、新聞文學、新聞實務、漢字研究。
原刊于【灼見名家】,獲作者授權轉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