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投筆記】香港人的語言

香港開埠之初,甚多廣東人南來香港謀生,其中最多的是潮洲人及客家人,彼等二者之人,多立足於九龍城,故有客家人相聚之處,稱是「客家村」,潮洲人相聚之處,稱是「鶴佬村」。其之如此,乃是中國典型的傳統社會的發展,猶如物以類聚,大家同聲同氣,可以彼此相互照顧,方便於異地謀生也。
後來香港逐漸成為國際商埠,外來之人,到此謀生者,必要通粵語。從此,客家人、潮洲人皆習粵語謀生,故當時之打工者,有一些來自外地的,其所說之粵語,不一定正確,是其音不正,只通其意而已;再加上其他外地來者之方言,形成當時香港之語言非常參差不齊。
日本投降後,英國再接收香港,香港很快成為繁忙的國際城市,英語之需求越來越重要,故香港出生第二代,多於學校習英語,以求適應時代要求,而中文教育次之。而一些地方之方言,新一代的香港人索性棄而不學,只說粵語和習英語。因此,地方性的方言,漸漸衰落。
《香港原居民客語--一個消失中的聲音》,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於此,我不妨一說客家語之興衰。往昔,傳統來說,客家人彼此互通姓名,若有同音字,必說清楚,如「李」與「呂」是同音字,故姓李者,必說是木子李,姓呂者,必說是呂布之呂;又如「徐」與「池」是同音,必說是我姓徐,是雙企人之徐;我姓池,是三點水之池。如此說明,是往昔客家人的習慣,以示雖同音而字有別。再舉一例,客家人說我有一隻賴珠,其意即是我有一位男孩子。這樣的方言,是不容易明白的。後一輩的客家年青人,認為這是煩惱之方言,簡直棄而不習,故甚多年青的客家人,都不懂自已的方言。客家語自此衰落。
這是我個人體驗。

■作者:盧投, 60年代到英國從事飲食業的香港人,曾在倫敦唐人街及英國各埠當過餐館經理。現在英國小埠退休,回想多年來在英國餐飲生涯,所遇所聞頻多,特設此欄,談些趣事,以饗讀者。

封面圖:《墟市學——香港客家導讀》;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