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樹葉與它的「動物世界」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作者:羅莘


長沙三絕之一的棕編是採用棕樹葉破成細絲,經硫磺燻、浸泡、染色後編織而成的傳統手工藝品,具有濃鬱的民間特色,是無數長沙人心中的童年記憶。傳統的棕編用新鮮棕葉為原材料進行編織,作品往往沒過幾天就會變形,沒有收藏價值。而長沙棕編則採用南方特有的棕葉為原材料,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後,其制作的作品能夠防霉變、防變形,能夠被長時間的收藏,並且作品的顏色處理、編織的方法、造型方式等都進行了改進,使作品更具立體感和神韻。

「棕編這個項目,現在只有我一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我從小跟著哥哥、伯伯學藝,轉眼已經做了五十多年了,在前人的基礎上,我做了很多創新,比如,把『單肚皮』升級為『雙肚皮』;在作品的顏色處理上,改變了以往上油漆的制作工藝,而用老棕葉和嫩棕葉來表現顏色的深淺,既可以體現棕葉的色澤又可以體現其紋理。我創作了很多新品,努力使作品不僅形似還做到神似。 我去過很多國家做表演,每次都受到外國人的熱烈歡迎,他們非常喜愛這些作品,尤其是那些技術含量高的微編作品」,長沙棕編第一人王文定向我們訴說著自己的「手藝之路」。

王老師14歲學棕編,20歲入廠,作品曾遠銷海內外,43歲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的「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54歲獲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上世紀70年代,王文定開始進入湘繡廠從事棕編工作,採取的是「家庭式作坊」的工作形式,批量生產,作品遠銷海內外。

棕編的第一步還得先從選棕葉開始,每年夏天,王文定都會和老伴去長沙周邊閑逛,看到不錯的棕葉會採集起來。三伏天是找棕葉最好的季節,通過煮、曬、燻等程序,在那時就得把下一年要用的棕葉儲備好,一有時間就會在家中的小桌上開始創作:半成品擺放在茶幾的收納箱中,成品則被她和丈夫熊唯澤一齊存放在紙箱內。不同於繪畫、剪紙、刺繡等,棕編並沒有固定的藍圖,同樣的物件,做不同的造型,都要事先在頭腦裡想好。

為了讓作品形象生動傳神,王文定經常到動物園去觀察動物的喜怒哀樂,她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就是《動物世界》,還買來大量的動物書籍學習。她告訴我們,棕編創作,動物越大越難,越小也越難,大型作品難在造型與整體的整齊度,而微型作品更考驗手藝人的技藝與耐心。

 

王老師說,她現在的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創作更多的好作品,直到做不動。看看那一個個鮮活的小動物形象,有吐著信子的蟒蛇、展翅開屏的孔雀、亭亭玉立的仙鶴、樹枝上跳躍的猴群、還有栩栩如生的蚱蜢、螳螂、蜻蜓、青蛙、袋鼠、壁虎……活脫脫一個生龍活虎的微縮動物世界!這個用棕樹葉構建的動物世界大家庭,會在王老師的手中,有越來越多的成員,與它們的主人一起,把其樂融融的小日子,過得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