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世界

有人說東西方文化之間有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他,卻在絲毯上實現了東方傳統工藝與西方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用智慧和雙手編織出了「獨一無二」的藝術絲毯。

李玉坤自小愛好美術,12歲開始發表美術作品。1973年,調到如臯絲毯廠設計地毯圖紙。在沒有樣本的情況下,他成功恢複了明末清初董小宛的「如臯絲貼」工藝、源自漢代的「手工栽絨絲毯」等瀕臨失傳的制作工藝等,使得如臯絲毯傳承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於明末清初形成的、具地方獨特風格的傳統手工絲毯工藝。

 

热带雨林

如臯絲毯以優質野生榨絹絲為原料,織一幅掛毯最多選用100多種色絲,經過色與色的混合,區配後達到400-500種不同的混合絲,最多達上千種。這些色絲,採用不同配色比重可以達到惟妙惟肖的效果。哪怕是0.01平方英尺的毯面中,也幾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色彩。毯面由深到淺、由冷到暖、由粗到細、由強到弱、由點及線、由線及面,變化無窮、絢麗多彩。

清明上河图

在如臯絲毯博物館工作室,十幾名工人日複一日地編織著絲毯。幾百種色線懸掛下來,工人師傅們熟練地挑線、打結,再用剪刀、小刀紮緊、割斷、壓實,一個個逼真的圖案在絲毯上漸漸展現出來。這裡的核心人物便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玉坤,如今,他是如臯市博藝絲毯有限公司董事長,如臯市絲毯藝術博物館館長,這裡所有的產品都是由手工打結完成。 2000年,他們以宋代畫家王希孟的傳世孤本為底本,運用李玉坤獨創的程式化工藝制作掛毯的手法,精準拷貝了中國工藝絲毯的精品、代表著中國絲毯工藝最高水平的《千裡江山圖》 – 李玉坤介紹,「一個熟練工人每天能打結8000到10000個左右,織1平方米絲毯,大約需要20天時間。而這副《千裡江山圖》是密度最高,面積最大的絲毯,由1100萬個結組成,制作成24米寬,1米高的掛毯,由十幾個工人,大概花了一年完成的。」 幾十年來,他帶領團隊不斷推陳出新, 2015年織就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長28.8米、寬3.45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手工絲毯。這幅絲毯色彩層次豐富,顏色過渡微妙,織成的圖案美麗飽滿,再現了南朝佛教盛景。

北京千年风景图

用程式化工藝制作掛毯,最早可追溯到李玉坤與南通籍著名畫家袁運甫的結緣。1981年3月,他去中央美院進修,袁運甫對他說:「絲綢做成地毯太可惜了,生產出壁畫才能身價百倍。」時任如臯絲毯總廠設計室主任的李玉坤,立即與廠裡聯繫,把一組機臺運到北京,一邊求學,一邊在袁運甫的指導下,開始織制大師作品《智慧之光》。當年年底,袁運甫把中國第一幅絲毯壁畫背到紐約蘇荷畫廊展出,前來參觀的美國畫壇巨匠們驚嘆不已:「中國有這麼好的工藝,了不起!」美國女畫家羅斯高第一個下單制作12幅畫,隨後150多名美國畫家陸續下單。就這樣,憑借著李玉坤開創的新工藝,藝術掛毯的年出口額達到一億多元,瞬間推動了國內整個行業的發展。

如今,深耕絲毯藝術創作46年李玉坤「戰績」滿滿,作品《幸福鳥》被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以及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收藏、《和平的春天》《桂林山水》作為國務院委托制作的禮品贈給聯合國、《天山秋韻》留在了中國住哈薩克斯坦使館裡……以他為首的團隊所創作的絲毯藝術正走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