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人同譜經緯人生

採編:羅莘

這是一種獨特的傳統工藝,緙絲,它用古老的木機,若干竹製梭子和拔子,將五彩蠶絲、金線,以“通經斷緯”的技法,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採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製圖案,使花紋圖案像雕琢鏤刻一般,且具雙面立體感,這是一種無法用現代機器所替代的繁複手工技藝。

古代,緙絲製品都是皇家專用品,可見它的珍貴。就是這樣一門技藝,在蘇州王氏六代人中延續傳承了下來,而祖上就使用的八台織機,依舊在相城區的王氏緙絲世家工作室沿用著,原汁原味地呈現著百年傳統技藝……

王氏緙絲世家的先祖王金亭,便是一位清廷匠師, 技藝精湛,專做宮廷龍袍補子等緙絲。在皇權時代,這自然被當作一門光耀門楣的手藝,要一代代傳下去。第二代王新亭,子承父業,成長為新一代宮廷匠師,並為慈禧太后緙制八仙慶壽袍料和霞披等製品。到了晚清時代,戰亂頻發,清廷自顧不暇,緙絲業也遭受衝擊。粗製濫造充斥於市,王氏第三代傳人王錦亭雖也繼續為清宮緙製作品,但已算是半個民間藝人了。他善於繪畫,代表作品《麻姑獻壽圖》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博覽會,並獲了獎。王茂仙為王錦亭仲子。十四歲上隨父學藝,二十多歲起便以緙絲為家庭副業。民國時,常往返於京滬,作為中間商,聯絡上海租界出口商,承接商號緙絲訂貨,再組織村里的織戶批量生產。最盛時,王家擁有三十多台織機。

這是王家的第四代傳人。其一生獻身於緙絲藝術,為搶救和保存緙絲古藝做出了很大貢獻。王建江是王氏緙絲世家的第六代傳人。 1976年王建江中學畢業後,父親便要求他跟隨自己從事緙絲工作。緙絲易學難精,三年的時間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功。同時,藝人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 “只有這樣,才能看懂顏色的深淺變化。像一朵牡丹花,只用三種顏色的絲線便沒有層次感,十幾種織造出來的才好看。 ”在父親的教導下,王建江與這門手藝熟絡起來。 “我父親雖然生長於戰亂年代,但早慧,九歲就上機操梭。 ”王建江說,1955年,隨爺爺王茂仙進入蘇州刺繡研究所後,由於能與更多前輩和同期學工交流,父親王嘉良進步飛速,加上他深得祖傳技法,又肯鑽研,所緙品種繁多,推陳出新,均屬高檔品。為了緙織人物的表情和眼神,他多次跑到號稱“天下羅漢二堂半”之一的紫金庵,潛心琢磨羅漢的眼睛。

80年代初,憑藉以多種技法緙就的《三星圖》,王嘉良獲得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百花獎”。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寫意精品《得意圖》《金絲猴圖》,以及《耶穌》等獲獎作品相繼面世。1997年,王建江回到父親組建的王氏緙絲世家工作室,與父親合作了不少優秀作品。王嘉良受邀為故宮博物院修補龍袍。 2006年起,王建江父子與多位藝人分工合作,先後為首都博物館複製元明清三代龍袍,包括元代“紫湯兒戲蓮龍袍”、明萬曆皇帝“袞服”、清乾隆十二章龍袍,三件龍袍,前後竟花費了七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父子珠聯璧合,也成為緙絲界的一段佳話。

王建江說,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發展變化,作為王氏後人,都有責任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尚在唸書的女兒已有承藝之志,讓我們共同期待她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