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歸生活的蘇繡大師

採編:羅莘

 

當你把一門手藝掌握得融會貫通的時候,你自然就成為了工匠,而當你深入領會這些手藝並巧妙自然地運用到藝術和生活中時,便步入了人生的更高境界,從而也給自己的作品賦予了“靈魂”。不是所有的工匠都能完成這一人生和藝術生命的昇華。

1965年,梁雪芳出生於蘇州鎮湖,她做蘇繡的初心很淳樸:“就像我媽媽說的那樣,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個工作,比刺繡更加安靜、乾淨、純粹了。” 母親是刺繡啟蒙老師,總會說,如果不會繡花,長大嫁不出去的。 2007年,因為勤奮加上機緣,得以拜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先生,德高望重的顧文霞老師是讓梁雪芳體悟到蘇繡文化內涵的恩師。顧老師教給她的,不僅是蘇繡貓和孔雀羽線的刺繡技藝,更是讓她學會了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蘇繡,同時也用一顆誠善和平之心去做人行事。後來,一次進修的機會,梁雪芳來到清華美院,師從林樂成先生,接觸到纖維藝術多元豐富的呈現形式,掌握到美的素養,意識到藝術是對生活的表達。而刺繡並非臨摹得“像”,刺繡是自己的語言,任何材料和工藝都是刺繡語言裡生動的字符與標點。歸來後,太湖荷塘畔,多了一個尋覓與思考的身影。那是梁雪芳帶著紙筆、相機,在這裡靜觀閒坐,用心記錄著蓮花的一顰一笑。也是在學成歸來後, 她醞釀而創作了作品《荷韻》:以墨線為輪廓線條的圖形呈現著素淨的蒼遠。春雪之後的太湖,淤泥中的荷花似乎要露出尖頭。極簡的畫面給觀者帶來耐人尋味的感觸。這也是不惑之年的梁雪芳,在沉澱了心性後看待生命本體時平和而包容的理解。 2013年,《荷韻》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

“刺繡是我對生活的態度,刺繡就是生活,刺繡就是青春,刺繡不是針法,而是吐納,就是太極拳中的呼吸”。在創作的很多時候,梁雪芳都會想起母親。 80歲的母親依然坐在繡架前,刺繡就是她的日常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生命就是處在這種循環重複當中。刺繡者的工作就像是生命當中的呼吸吐納一樣自然,把自己的氣運到手指尖,循環著相似的動作,也找回了最淳樸的元氣

當掌握了一種美的素養後,任何材料和工藝都可以為自己表達所用。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們做的事情,確實對人類有幫助,有用處,有影響的話,那個生命就延長了。現在這個社會,節奏比較快,我們需要一種慢的生活,把我們的心與靈放在乾淨和安靜的地方,心靈會更愉悅吧,所有的藝術,終極目標都是為了愉悅心靈,視覺享受。

刺繡對於梁雪芳來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含義:四十年前,做刺繡是家教和修養;三十年前,做刺繡是學手藝和生計;二十年前,做刺繡是追求工藝技術的不斷精進;十年前,做刺繡是表情達意,觀念轉換;如今,做刺繡是重歸生活,一針一線,一開一合,即是一呼一吸。期待重歸生活的梁大師,與我們分享更加精彩的人生感悟和蘇繡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