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價高進口價逾倍 港人捱貴米 去年差幅10年新高 米商:物流成本漲

大米主要出口國泰國和越南近日首次同意合作提高大米價格,料將衝擊全球市場米價。本報分析食口米價格數據,發現泰國和越南米去年的本地平均零售價,較進口價分別高出近一倍及逾一倍,差幅均創10年新高,其中市佔率最高的泰國香米,今年上半年零售價與進口價差幅進一步擴大,最新第二季進口價是10年來同期第三低,零售價卻攀升至同期第二高(見圖)。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稱,食米零售價未有隨進口價下跌,關注進口商及零售商是否賺取更高利潤(見另稿)。有食米進口商則稱,新冠疫情期間本地運輸成本增加,限制堂食亦令米商存貨囤積,要額外租倉存放。

圖為超市售賣的泰國米。泰國米進口量及在港銷售量均佔整體五至六成,是港人消耗最多的進口米。根據工貿處最新資料,今年第二季泰國香米的平均零售價為每公斤13.84元,較平均進口價6.71元高出106.3%。回顧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8及2019年,泰國香米零售價與進口價差幅分別約為46%及52%。(朱安妮攝)圖為超市售賣的泰國米。泰國米進口量及在港銷售量均佔整體五至六成,是港人消耗最多的進口米。根據工貿處最新資料,今年第二季泰國香米的平均零售價為每公斤13.84元,較平均進口價6.71元高出106.3%。回顧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8及2019年,泰國香米零售價與進口價差幅分別約為46%及52%。(朱安妮攝)圖為超市售賣的泰國米。泰國米進口量及在港銷售量均佔整體五至六成,是港人消耗最多的進口米。根據工貿處最新資料,今年第二季泰國香米的平均零售價為每公斤13.84元,較平均進口價6.71元高出106.3%。回顧新冠疫情爆發前的2018及2019年,泰國香米零售價與進口價差幅分別約為46%及52%。(朱安妮攝)
泰米差幅由34%擴至去年97%
根據工業貿易署備存的食米統計資料,泰國米佔本地食米進口量及銷售量五至六成,為港人消耗最多的進口米。本報比對2012至2021年的泰國香米零售價及進口價數據,發現兩者差距連年擴大。以2013年為例,平均零售價為每公斤12.26元,比平均進口價9.13元僅高出約34%,但兩者差幅其後拾級而上,2017年擴闊至83.9%。雖然翌年收窄至46%,但疫情爆發逾兩年以來,泰國香米零售價與進口價差幅顯著擴大,去年高達96.8%,為10年來最高。

次季進口價10年第三低 零售價第二高
踏入今年情况未有逆轉,首季泰國香米平均零售價比進口價高出125%,第二季即使稍為收窄,差距仍達106%。按工貿處最新資料,第二季泰國香米平均進口價為每公斤6.71元,與去年同期比較低7.4%,屬10年來同期第三低,但平均零售價達每公斤13.84元,較去年同期升2%,亦屬同期第二高。泰米出口商公會網站亦顯示,上半年對香港出口87,147噸米,價值24.54億泰銖,即每公斤約28泰銖(約6港元),較去年同期約29泰銖(約6.2港元)微跌3%。


工貿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食米平均進口價是根據進口商於進口許可證上申報的到岸價(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CIF value)計算,已包括香港進口商截至載貨船隻、車輛或飛機抵達之時為止所付出的貨品成本,即保險、運費及任何其他費用。


米商稱疫情波及銷情 要額外存倉
「出面話成本低咗無減價,有苦自己知」
香港米行商會理事長陳建年表示,食米進口價會隨原產地政策及產量浮動,惟近年物流成本上漲,「以前賣家會包埋運費,舊年年底開始不包」;他指疫情期間運力受阻,進口商要負擔的運費一度倍增。陳又指近年遊客幾乎絕迹,加上多次限聚令,食肆大受影響,波及本地食米銷情。至於泰國米平均零售價較去年同期升,他指多間超市均不定期有減價促銷,「可能咁啱工貿署落去抄數(價格)時未有減價啫」。

本身是註冊食米進口商的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稱,留意到泰國米收成改善令出口量增加及價格下降,但工貿署統計的到岸價未包括貨物到港後本地運輸及存倉成本,例如到港後要經貨運公司「拆櫃」及運到倉庫,有關成本在疫情期間一度增加近三成;另食肆多次因限制堂食而減少「攞貨」,令部分食米囤積,而之前預訂的新批次又到港,進口商要額外租臨時倉存放,故即使倉庫呎租沒大變化,租金成本仍升,「出面啲人會話成本低咗點解無減價,我哋就有苦自己知」。

學者:進口與零售價未必掛鈎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稱,貨物進口價與零售價往往未必有直接關係,因前者主要由國際市場決定,後者會受本地情况影響,「例如社會不穩定時,超市就可能賣貴些,因為人們會囤貨;(政府)派消費券時又可能會貴些」。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稱,疫情期間運力受損,整體物價都會上漲,進口價與零售價差異不一定代表有人牟取暴利,「食品有保存期限,會壞,這個數字不是不合理。問題只是加了之後,若物流正常番,價格會否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