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基辛格百歲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外交家 秘密訪華促成中美建交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外交家 秘密訪華促成中美建交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5月27日迎來100歲壽辰。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和最有爭議的外交家之一。他曾擔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任內曾秘訪問中國,從而拉開了中美和解的序幕。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在德國巴伐利亞的菲爾特一個猶太家庭。15歲時隨家人逃到美國,20歲時成為美國公民。1969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將他召入白宮,擔任國家安全顧問,隨後又擔任國務卿,他亦在另一前總統福特手下擔任國務卿。

奪和平諾獎惹爭議 享譽政壇 一生毀譽參半

作為冷戰時期世界外交的關鍵人物,基辛格發起了與莫斯科和北京的和解,其依據是一種務實的世界觀。

除了在1972年為安排尼克松對北京的歷史性訪問進行秘密訪華,他還與時任越共領導人黎德壽進行談判,以結束越戰,停火協議的簽署為他和黎德壽贏得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

這是諾獎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獎項之一,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歷史學家艾森伯格說,「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記得他促成了和平,但我們卻忘記了他為延長戰爭所做的一切,不僅是在越南,還有在柬埔寨和老撾」。

 

◆基辛格指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始終抱有「自詡正義」的行事風格,但中國等國家對此並不買賬。( 資料圖片)

基辛格批美自詡正義 盲目對抗中國需克制

百歲壽辰談中美關係 指中國尋求安全而非想統治世界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2023年5月27日迎來100歲壽辰,《華爾街日報》前日刊出基辛格的專訪。專訪中,這位曾在中美建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外交家,分享了他對國際局勢的最新看法,指出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始終抱有「自詡正義」的行事風格,認為其觀點理應佔據主導地位,但中國等國家對此並不買賬。他又認為中國是在尋求「安全」而並非想要統治世界,為避免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美國需要克制盲目的對抗,轉而尋求對話。

這篇題為《基辛格百歲之際再度審視世界》的文章,由印度裔英國記者瓦拉達拉揚撰寫,對基辛格的專訪於本月23日在他的辦公室進行。

世界無序 主要國家失方向

基辛格在專訪中指出,當他審視當今世界時,他看到的是「無序」(disorder),稱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都已迷失方向,這些國家中的大多數缺少內部導向,且正改變或適應中美競爭與對抗之下的新環境。基辛格認為,像印度這樣的大國以及許多「從屬」國家,大部分都沒有他們對於想在世界上取得何種成就的主要觀點,究竟應嘗試「微調」超級大國的行為,還是要「爭取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這些國家舉棋不定,例如英國選擇與美國密切合作,法國選擇戰略自主,但這是一種「在影響全球均衡的問題上與美國緊密聯繫」的戰略自主。

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結束訪華行程不久後,就開始呼籲歐洲不要「僅成為美國的追隨者」。儘管有觀點認為馬克龍此舉是在「貼近中國」,但基辛格認為這是法國追求戰略自主的一個實際例子,只是體現了法國的文化特點。

中國不向所謂「正義」買賬

在談及美國行事方式時,基辛格稱「美國人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義的」,「我們期望自己的觀點能佔上風,是因我們認為這些觀點本身應佔主導地位。這是一種強烈道德情感與強大力量相結合的表現。」不過當被問及美國這種「自詡正義」的行事風格,是否能得到其他國家認同時,基辛格直言「當然沒有」,比如「中國就絕對不會買賬」。「我認為,把與中國的關係描述為一種互相關切的關係,讓雙方都認為這樣做對自己最好故而達成協議,這才是藝術。」

拜登對華政策不比特朗普好

在基辛格看來,美國總統拜登的對華政策,並沒有比前總統特朗普好到哪裏去,「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質的,我們的政策是宣布中國為對手,然後迫使對手作出讓步。」基辛格認為中美雙方有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我們面對着兩個擁有全球歷史觀的社會,儘管兩者文化不同,但卻彼此對峙。現在可以進行的最重要對話,是中美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對話,雙方都同意,他們將以減少爆發軍事衝突的方式執行自己的政策。」

 

促美政客認真考慮中國擔憂

基辛格此前接受《經濟學人》雜誌專訪時,將「冷靜外交」視為唯一防止毀滅性衝突的方法。他認為,人類的命運取決於美中兩國能否和平相處,並建議美國政客認真考慮中國的擔憂。基辛格指出,中國對西方口中的所謂「基於規則的秩序」感到不滿,認為這實質上是「基於美國的規則和美國的秩序」。基辛格同時警告美國政府不要曲解中國的雄心。他分析說,中國想成為強大的國家,中國的行為始終基於對國家利益和能力的敏銳感知,「華盛頓聲稱中國想要統治世界,但這不是中國對世界秩序的看法,他們也從未這樣想過。」在《華爾街日報》專訪中,基辛格也提到這問題,表示中國是在尋求「安全」,而不是想要統治世界。

基辛格又提出他對俄烏衝突的最新看法,「我認為讓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提議是一個嚴重錯誤,導致這場衝突的爆發。」基辛格稱,他希望結束這場衝突的條件,能包括「將除克里米亞以外的所有領土歸還給烏克蘭」。

 

《論中國》10周年紀念版增序言 「美中衝突並非命中注定」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不僅是世界聞名的外交家,也是中美關係建立和發展的推動者,並著有《論中國》(On China)一書。在近日於中國出版的《論中國》10周年紀念版中,基辛格通過一篇新增序言,論述了中美關係的歷史癥結和未來走向。基辛格認為,「美中之間的衝突並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雙方樂見的」。他表示,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建立「戰略互信」也許依然是一個長遠的願望,但關心美中關係的美國人和中國人應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分歧源於歷史觀念差異

《論中國》是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國問題專著,他在書中系統闡述了關於中國以及中美關係的見解。該書於2011年在美國上市,中文版於2012年出版,近期出版了《論中國》10周年紀念版。基辛格在新增序言中寫到,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分歧常常源於雙方歷史和觀念的差異,「中國從主權和穩定的角度審視諸如人權這樣的問題,美國則從襲自歐洲和啟蒙運動的普世價值角度詮釋這些問題」。基辛格表示,自《論中國》出版以來,以上分歧以及兩國公眾輿論的分野進一步加深,「雙方的信念逐漸造成隨後的現實。於是,美國和中國沿着一條衝突道路走下去」。

儘管如此,基辛格依然強調,美中之間的衝突並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雙方樂見的。在核武器和高科技時代,美中兩國兵戎相見的代價與戰勝果實的大小,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與此同時,當今世界面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共同戰略目標,比如緩解氣候變化、防止核擴散、管理人工智能(AI)的演變。

自1971年7月作為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首次踏上中國以來,基辛格始終關注中國,並期待中美關係能向前發展。在中美關係逐步走入低谷的過去幾年中,基辛格頻繁發聲,呼籲兩國加強互相理解,妥善管控分歧,努力推動雙邊關係朝着有利於世界和平與進步的方向發展。

儘管現實中挑戰重重,但基辛格始終對中美關係抱有信心。在《論中國》10周年紀念版新增序言中,他表示,「外交政策是可能的藝術。10年前,我對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建立『戰略互信』的可能性進行了思考。這也許依然是一個長遠的願望,但現在就應着手為兩國的戰略互信奠定基礎。對各自核心利益的共同理解和持續的對話構成了這一基礎。2022年11月,美中兩國元首在印尼巴厘島的會晤,朝着這一目標邁出建設性一步。關心美中關係的美國人和中國人應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

 

兒子談父長壽秘訣:好奇心與使命感

基辛格兒子戴維(David Kissinger)5月25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分享父親長壽及保持活力的秘訣,就是好奇心與使命感。

基辛格即使年事已高,但他退而不休,近年依然就包括中美關係在內的外交議題發表意見。他自2020年起寫完兩本書,並開始寫第三本。基辛格本月較早時出席在葡萄牙舉行的比爾德貝赫會議後,繼續馬不停蹄到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及其家鄉德國菲爾特出席活動。

戴維在《華盛頓郵報》文章中表示,基辛格以前工作時,需不斷作出充滿壓力的決策,且他常吃包括德國香腸及維也納炸肉扒在內的食物,也不做運動,因此他的長壽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父親擁有無法抑制的好奇心,令他持續充滿活力地與世界互動,且他有使命感,這就是他能擁有長壽和活力的原因。」

戴維指父親的腦是「追熱武器」,能識別並應對當今存在的挑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基辛格探討核武的興起及其對人類的威脅;而在5年前,年屆95歲的基辛格着迷於研究人工智能(AI)的哲學和實際影響。這些就是他有好奇心去探究各種議題、持續與世界互動的表現。

 

冷戰時期與蘇聯大使下棋

戴維提到,雖然父親被指是冷酷的現實主義者,但其實一點也不冷酷。「他深切地相信愛國主義、忠誠及兩黨合作,但現今公眾討論出現的骯髒醜陋,以及外交藝術似乎崩潰,令他感到痛苦。」戴維表示記得在自己小時候,基辛格和那些政見可能與他不同的人發展出溫暖的友誼。在冷戰時期緊張局勢持續時,時任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常到他們家裏,基辛格與多勃雷寧下棋,並一邊討論會影響整個世界的問題。戴維指出,在核超級大國看來處於衝突進程中的時候,這些定期對話有助緩和緊張局勢,這就是基辛格有使命感、用盡方法來處理外交議題的表現。

戴維稱,對父親來說,外交從來都不是遊戲,父親以源自個人經歷的承諾和堅持來實踐外交理念。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圖右)前日在康涅狄格州肯特郡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圖中),表達了中方對基辛格百歲壽辰的祝賀,雙方並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圖:新華社)

資料來源:文匯報;圖:文匯報、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