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 : 養生吃好三樣,喝好三樣,做好三樣 小寒,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今年時值1月5日。 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標誌著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即將到來,民間亦有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來表示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 那麼,小寒節氣,我們在養生方面該注意些什麼呢? 吃好三樣 所謂“三九補一冬”,但小寒時切記不可大補。小寒這天,想要進補,在飲食上要吃好這三樣。 – 01 – 食宜溫 根據中醫“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在冬季膳食原則中應多吃溫性的食物進行調理,以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 宜多吃些羊肉、雞肉等溫熱品,切忌黏硬、生冷食物。而冬季喝熱粥也非常適合,如羊肉粥,以溫補陽氣;麥片粥,養心除煩;核桃粥,養陰固精;紅薯粥,滋補肝腎。 – 02 – 食宜雜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 另外食物要多樣化,精粗搭配,葷素兼吃。宜多吃些糙米、玉米、小麥、黑豆、豌豆等豆類;梨、蘋果、桔子、香蕉、花椰菜等蔬果;牛羊肉、鵝肉、魚肉等肉類。 – 03 – 食宜苦 腎主鹹味,心主苦味,咸能勝苦,故冬季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以補心氣、固腎氣。 這時的飲食應減咸增苦,多吃些苦味食物。苦味食品中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生菜、茴香、杏、柚子、杏仁、蓮子等,適當吃都有利於去除人過多的火氣,可助心陽,起到養腎的功效。 喝好三樣 冬季乾燥,小寒更甚。 經過半個冬天的進補,會感覺有點油膩,此時,應多喝這三樣,緩解乾燥,修養生息。 – 01 – 多喝茶水 天氣寒冷乾燥,宜多喝熱水。 此外,在水中加入一些茶葉,或者紅棗枸杞等滋補食物,不僅味道更好,還可以補肝腎,滋養祛斑。 如果易發脾氣,可以放一兩朵菊花理肝氣。 – 02 – 多喝養生湯 冬天,人們最常見的食物就是白菜。大白菜最外層的葉子是解毒清熱的,菜心是黃色的,具有退熱的功能。小寒節氣可以適當喝一些白菜蘿蔔湯。 白菜蘿蔔湯清養作用甚佳,有通利腸胃,清熱散血,降血壓,降膽固醇等功效。 – 03 – 多吃水果蔬菜 人體有70%是水組成的,人們日常生活中補充水分,除了直接喝水,還有一些是從蔬菜水果中獲得的。 小寒時節,宜多吃些蔬果,一方面解除油膩,一方面補充膳食纖維和維生素,防燥防寒,對健康有很大的好處。 做好三樣 民間歷來有“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的古諺,所以小寒就要格外重視禦寒,做好三樣,過好這最冷的15天。 – 01 – 防寒防燥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過後就進入最為寒冷的“三九天”。 一定要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尤其肩頸部、腳部,更要倍加呵護。 小寒也需防燥,多飲溫水、滋補湯品、牛奶、酸奶、各類粥品,將水分“鎖住”。 – 02 – 適當運動 民間有“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的說法。 冬季,尤其是小寒後天氣寒冷的時節,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戶外活動,能強身健體、增強身體禦寒能力。 – 03 – 保持愉悅 冬季受到使用火爐、暖氣、氣候乾燥等方面的影響,人容易“上火”,情緒也易發生變化。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擾動陽氣,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情緒調節。 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耐得住寒冬,等得到花開。 經歷了最極致的嚴寒,新春也將如約而至。 在今年最後一個節氣到來之際,祝大家身體健康,平安喜樂,往後餘生有人懂,歲歲年年常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