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食療養生—-小寒

中醫食療是基於中醫的基本理論的一種飲食養生方式,其植根於中國人對食物對人體有機體影響的信念,並以適度飲食等概念為中心。 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複。
當季節變化時,一般身體狀況會有所不同。 因此,在一年中的不同季節或時間,我們應該做一些更具體的事情來保護我們的身心。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特有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的認知,反映一年中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根據中醫理論,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同樣緊密相連。二十四節氣養生是根據不同節氣闡釋養生觀點,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我們將在這一年里按節氣的變化,為您逐一介紹24節氣的中醫食療養生。
小寒(2020年1月6日,臘月(十二月)十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
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
善於養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肝補腎,舒筋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比如瑜伽、太極拳、散步、慢跑、跳繩、踢毽、打球、做操、練拳舞劍等,都是適合冬季鍛煉的項目。冬季鍛煉還要註意保暖,以防感冒。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
說到進補,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註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小寒食譜:
下面是小寒時可以嘗試的兩張食譜。

殷琦侃 中醫師 (Dr. Qikan Yin)

中醫藥研究所

44 Chandos Place,

London WC2N 4HS

Tel: 020 7836 5220

E-mail: enquiries@instituteofchinesemedic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