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季暖身6招

踏入冬季氣溫驟降,大褸頸巾等保暖衣物通通要出動!唔想手腳凍冰冰?中醫教6個暖身方法,讓你由頭到腳暖笠笠,過一個溫暖冬日!

暖身6招

 1.背心勝手襪

中醫提醒保暖要保護核心體溫,如加件背心勝過戴4對手襪。

從現代醫學而言,身體怕凍的原因是因為核心溫度不足,內臟功能低下,產生的熱量不足,血液集中到中心軀幹保持體溫,四肢的血液相對減少,手腳便會冰冷。

徐澤昌解釋:「所以當別人覺得寒冷時,我們會叫對方多穿幾件衣服,而不是多戴幾對手襪,因為戴手襪沒用的,反而穿羊毛底衫或背心外套會較好,其實穿2件背心,好過戴4對手襪,腳的情況也一樣,因此做好保護核心體溫的措施,已足夠為身體保暖。」

2.後頸腳底貼暖包

在後頸、腳板底穴位貼暖包,有助補陽氣。

使用暖包時,可貼後頸(大椎穴)、後腰(腎俞穴)、腳板底(湧泉穴)位置,以暖物溫熱穴位,作用類似中醫以艾灸熏灼穴位,有助補陽氣。留意:暖包勿直接貼皮膚。

3.拍手操

1分鐘拍手操,從手到腳暖笠笠。

閒時做簡單的拍手操可促進血液循環,尤其適合長者,動作包括拍手、十指交叉互扣、敲打手掌、輕拍大腿側的風市穴(雙手垂直,中指觸及的位置)等,每個部位拍10下,待手掌較溫熱時放於雙耳、後頸的大椎穴、後腰背的腎俞穴或肚臍附近的關元穴,中醫解釋:「雙手暖和了,相當於發熱物件,可暖耳、腰背、肚、腳掌等。」

另外,用手摩擦及輕力拍打大腿上的經脈,亦有疏通經絡及行氣活血的作用。

4.暖薑水加鹽浸腳

在晚上,可以暖水加薑和鹽浸腳,宜浸至貼近膝蓋以下位置,有助身體保暖。

在晚上,以暖水(以自己舒適為準,不宜太熱)加薑片(毋須預先煮熟)和鹽浸腳也有溫暖作用,最好浸至貼近膝蓋以下位置,因腳上有多個穴位,如湧泉穴、足三里、三陰交、太溪、陰陵泉等,這些都是脾胃及肝腎的經絡,浸腳時以溫熱水暖和該經絡,有助身體保暖;而在中醫角度,鹽有補腎作用,亦可增加水分的通透性,加強溫經通絡之效。

中醫提醒浸泡時間不宜太長,約10至15分鐘已足夠;心臟不適人士不宜久浸,因會引致不適;皮膚有疾患的人士(如濕疹患者或敏感肌)也不宜浸薑水。

5.摩擦穴位

摩擦後頸大椎穴、手掌勞宮穴、腳掌湧泉穴、後腰背腎俞穴,有保暖之效。

摩擦後頸的大椎穴、手掌的勞宮穴(握拳時,中指指尖觸及的掌心位置)、腳掌心的湧泉穴,以及後腰背的腎俞穴亦有保暖之效;也可以適當力度拍打腎俞穴,因為若腎夠陽氣,身體會較暖和。

6.溫熱水淋脊椎

背部的脊椎骨是為「督脈」,主管身體的陽氣。早上淋浴時,沿後頸淋熱水至後背,可令身體更暖和。

背部的脊椎骨是為「督脈」,屬陽脈之海,主管身體的陽氣,若能令督脈暖和,整個人便會覺得溫暖。中醫建議在早上沖熱水澡,沿後頸淋熱水至後背,令整個身體更暖和。

什麼人容易手腳冰冷?

身體虛弱的人容易出現手腳冰冷情況,如陽虛、氣虛、血虛的人也容易怕凍,但一般人較難自行判斷屬於哪一種,建議諮詢中醫。中醫表示,怕凍的人大部分以陽虛為主,通常是寒從內生,由內發出來。

另一種是惡寒,即平時感冒怕凍,因為受外感影響,擾亂氣血循環而形成惡寒情況,常與發熱並存。另有但寒不熱的情況,即是「得個凍字」,屬於受寒邪侵襲或久病畏寒,而陽氣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