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麵及历史

現在的香港人,凡往茶樓或餐館吃飯,所叫的炒面,必是兩面黃。其意即是於炒麵之時,上下兩邊均要烘香至黃色,故有此稱。往昔,所有老一輩廚師,其炒麵必是炒至香口才上碟予顧客,這是老廚師的功夫原則。現在的年青廚師,少有如此之技及原則,一般都是馬馬虎虎炒熟即是,絕不香口。

於英國,上世六十年代之前,所有的什水餐館,其炒麵皆稱是Soft Noodle,面是意大利人制造的,英語是Ugo麵,粗條,炒出來的面,無法香口,故稱Soft Noodle。但是老華僑有創作本領,手作自制”炸麵” 非常香脆,英人喜之, 其方法是先搓麵粉成團,然後花一番時間與功夫,再搓麵,扯成平面,越薄越佳,最後切成麵條,將之卷成麵餅,備用。若有order 柯打入廚房,乃將麵餅放入油煲,炸至金黃色成脆香,上碟,然後炒肉成獻,置於炸麵之上,這就是英人最喜歡的”Crispy noodle”。中國人稱之為炸麵。這就是老華僑的手作历史,很花時間,是當時老畢僑生存,掙紮的本領,很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