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種向親友道別的方式:美國新創要教你如何計劃自己的後事

希望在自己離世的時候,前來參加的人們有機會參與到一場舞會一般的告別式嗎?燈籠公司提供一系列溫馨的指南,幫助你一步步打理自己的後事。

如何面對死亡

艾迪(Liz Eddy)是新創公司「燈籠」(Lantern)的共同創辦人之一,奶奶去世的時候,是她首次面對死亡。

當時,她毫無頭緒。

雖然奶奶已經預備好遺囑、進一步的臨終醫療指示、一張告訴她重要物品存放地點的清單,但是當所有事情一開始,她才發現死後要處理的事情一點也不比生前少。

她仍需要關閉一些帳戶、終止部分網路及醫療服務,因此需要奶奶的帳號密碼等。手足無措的她當時第一個想法就是打開Google搜尋引擎,搜尋「如何處理後事?」。

創立燈籠公司

辦完奶奶的後事之後,她和友人創立了燈籠公司,提供所有需要打理後事,卻毫無頭緒的人一點點指引。

艾迪把燈籠設計的像一個有同理心的朋友一般,上面包含了大量的文章,在一些常見的問題上提出意見。燈籠公司也在網站上提供清單,一步步的教導人們如何打理自己的後事,包括如何制定自己喪禮開銷的財務計畫、收藏自己的重要財產文件,以便家人可以取得、如何寫遺囑等。

燈籠公司透過提供客戶們建議獲得利潤。未來,他們也打算進一步與需要喪葬安排顧問服務的組織、企業合作,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規模。

各式各樣預備死亡的服務

許多千禧世代的人們慣於使用數位工具打理自己的生活,使用數位工具打理自己的後事在他們身上也顯得自然而然。許多網路服務、新創公司,也看準了這個機會,趁勢崛起。

2011年時,多迪(Mortician Caitlin Doughty)創立了「預定美好的死亡」(Order of the Good Death),一個倡導正向面對死亡的組織,當年她只有 27歲。

多迪表示:「我們是不會因為表現對不同主題的興趣而感到羞恥的一代」,「我們知道拒絕談論錢的話題,就會導致我們陷入財務困難的處境,特別是那些在 2008年金融海嘯剛發生前後畢業的人。」

「拒絕談論死亡,同樣會導致一個缺乏自我覺察的人生。」

歐布萊恩(Suzanne O’Brien)是一位專門訓練臨終陪伴師的講師,她認為想要自在地談論死亡的第一步是「意識到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選擇順利完成,或是毫無準備。人們總說『人生只有死亡和繳稅必定會發生,但是大家會逃稅,我的意思是,死亡是人生中唯一確定的事。』」

死亡咖啡館(Death Cafe),是一個由安德伍德(Jon Underwood)於 2011年創辦的組織。死亡咖啡館透過舉辦小規模、陌生人間的活動,提供飲料和小甜點,讓人們能自在、非正式地談論死亡。

死亡咖啡館通常是免費,或是僅收取便宜的價格,沒有領導者,允許談論任何有關死亡的話題。同時,安德伍德還架設了網站及提供進行討論的指南,幫助更多人也能自行舉辦死亡咖啡館活動

如果想要為自己預先安排一場紀念式,「齊聚」(GatheringUs)可以幫助你在線上無痛完成願望;想要事先擬定部分重要法律文件的草稿,「自由遺囑」(FreeWill)可以滿足你的願望。

WeCroak的開發團隊則是踏上一條不同的道路,瞄準人們心底深處的需求。WeCroak是一款提醒人們死亡及活在當下的重要性的app,吸引了超過 10萬人下載,有 64%的用戶小於 44歲。

WeCroak提供每天 5次的提醒,每次附上一條來自哲學或是文學作品的短語,反覆提醒人們「死亡其實離我們很近」。

屬於自己的死亡方法

科技倫理學家歐爾森(Phil Olson)從中就觀察到了臨終服務的演化。他指出:「千禧世代希望他們的獨特或是古怪之處,同樣能體現在他們人生的最後一幕。」

歐爾森認為這種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可能反應出了更深層的社會和個人焦慮感。

「這是一種控制死亡的方式,思考、計畫自己的死亡,並試著讓死亡也帶有個人特色。」

在死之前,問問這三個問題

  1. 你這一生做過三個最棒的決定是什麼?
  2. 你會給年輕的自己什麼建議?
  3. 你希望你的孫子們知道哪些關於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