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與腸道失衡有關?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柏金遜病患者在確診前20年已開始出現腸道微生態失衡,症狀包括便秘、大便乾硬等,是柏金遜症非常早期的風險因素,比起目前已知的另一項常見先兆病徵「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RBD)更早出現。研究團隊指出,透過益生菌和益生元等調整腸道微生物,有機會可預防或治療柏金遜及其他腦退化疾病。研究結果已刊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編者按:有學者指出,坊間認為柏金遜病患者只會出現身體僵硬或手震等病徵,但其實是患者腸道先開始受損,之後影響患者嗅覺、情緒及睡眠,他續指柏金遜病和其他腦退化病「喺腸道開始」。)

柏金遜症患者或早20年已有便秘症狀 腸道失衡受損擾情緒睡眠 可致其他腦退化病

本港現有約1.2萬名柏金遜病患者,柏金遜病是全球第二常見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目前只能紓緩病徵,無法根治。

中大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指出,坊間認為柏金遜病患者只會出現身體僵硬或手震等病徵,但其實是患者腸道先開始受損,之後影響患者嗅覺、情緒及睡眠,指柏金遜病和其他腦退化病「喺腸道開始」。

同系研究助理教授黃蓓解釋,腸道細菌的改變可影響腸道以至腦部健康,柏金遜病患者腸道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壞,導致微生物的某些代謝產物和促炎因子更易進入腸道神經系統,觸發腸道以至中樞神經系統的「突觸核蛋白」沉積,引發神經細胞死亡。

【腸道健康】柏金遜症與腸道失衡有關?便秘等症狀早20年出現?團隊:益生菌高纖食物有望預防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劉亞平(左起)、系主任榮潤國教授及研究助理教授黃蓓(右)發表研究結果,指柏金遜病發及其先兆期的RBD出現前,患者已有腸道微生態失衡。研究結果已刊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廖偉鏗攝)

RBD病人直屬親人患柏金遜等腦退化病機率高3至6倍

昨日中大的新聞稿指出,柏金遜病有長達10至20年的先兆期,有研究顯示九成以上RBD患者15年內會患上柏金遜症及其他腦退化病。RBD又稱「發夢期夢遊」,患者以男性長者居多,病人會在發夢期間夢見情景逼真的噩夢,例如被人追、看見鬼怪或與人打架、吵架等,然後做出與夢境一致的動作和言語。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2019年做全球首個RBD家庭研究,發現RBD病人的直屬親人出現RBD、柏金遜病和其他腦退化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至6倍。

中大醫學院近日聯同德國一間醫院,招募逾400人做研究,結果發現RBD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的腸道,出現與柏金遜病患者類似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表現為腸道內健康促進作用的細菌減少,同時促進炎症及破壞腸道屏障功能的細菌增多。

【腸道健康】柏金遜症與腸道失衡有關?便秘等症狀早20年出現?團隊:益生菌高纖食物有望預防

團隊:定時運動高纖食物可紓緩失衡

榮潤國提到,約有10%至20%的RBD病人睡眠時會做出暴力行為,建議病人需即時清除家中「武器」,特別留意家居安全及牀邊利器,以免受傷。他補充,若病人患上RBD,現時沒方法可進一步預防柏金遜病,而保持腸道健康、情緒穩定、定期運動並多吃高纖維食物,都可減輕與柏金遜病相關的腸道微生態失衡。

【腸道健康】柏金遜症與腸道失衡有關?便秘等症狀早20年出現?團隊:益生菌高纖食物有望預防

建議40歲以上人士測試患柏金遜症風險

他同時建議40歲或以上市民使用由中大精神科學系設計的手機應用程式「柏健通」,測試患柏金遜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