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養生】專家談 傳統中醫及陳氏飛針

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各種傳統中醫保健手法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就有廣州中醫世家陳氏家族獨創的特色針法,這是我國嶺南針法學術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重要流派——嶺南陳氏針法。

本欄目有幸邀請到了嶺南陳氏針法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秀華女士,為我們介紹中國傳統醫療、病人如何配合治療、春季養生及陳氏飛針。

陳秀華:陳秀華,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二級正高,博士生導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傳統療法科主任,國家人事部、原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第五批國家級、廣東省第六批省級和廣州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嶺南陳氏針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擅長嶺南陳氏針法等針砭灸藥治療中風腦癱、神經性耳鳴、視神經萎縮、特應性皮炎、不孕不育等疑難雜症。

中國傳統醫療介紹(門類及優勢)

中國傳統醫療可分為兩大類,內治法及外治法。

內治法是指通過口服藥物治療疾病的方法。 《內經》中所說的“毒藥攻其中”,這裡的“毒藥”指的就是口服的藥物。內治法應用非常廣泛,它不僅是治療內科疾病的主要方法,外科、兒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肛腸科等也經常使用。根據不同的劑型,又可分為湯劑、散劑、丸劑、酒劑等。湯劑優點為吸收作用快,能迅速發揮藥效;便於加減變化;散劑的優點為節省藥材,不易變質,製作簡便,服用、攜帶方便;丸劑吸收較慢,但藥效持久;酒能活血通絡、易於發散和增強藥效等特點,常用於祛風活絡和補益方中。

外治法,泛指非內服藥物之外所用施術於體表或以藥物、器具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早在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時,就已經有針、灸、溫、烙、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人工呼吸等等外治法與外治技術。針灸又可分為針法和灸法,針法分有皮膚針刺法,皮內針刺法,火針刺法,芒針刺法,電針刺法,溫針療法,埋線療法,操作簡便,起效迅速,副作用較小;灸法則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

病人如何配合治療

中醫治病,講究調神。中醫學廣義之“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狹義之“神”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神不能離開人體而獨立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則神旺,形衰則神憊。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形神合一”、“形與神俱”的理論,《靈樞·平人絕谷》說:“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內經》中“五神藏”理論,提出五臟的功能,決定著情志的變化,臨床上可根據神的活動改變推斷臟腑之盛衰,在治療神的異常時,可調理五臟之病變。神的臨床意義重大,因此在針刺治療時,醫家也很重視其作用,《靈樞·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標幽賦》提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等,都是強調神在針刺操作中的運用。經過歷代醫家的體察、發揮,將“神”總結為“治神”與“守神”,也就是進針時要注意治神,進針後要注意守神。

春季養生

養生是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

首先,春季養生應注意精神調養及睡眠起居。春天五行屬木,主升發,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屬是木性,因而春氣通肝。

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臟,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因此,順應天時變化,對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及精神攝養進行相應調整。

春季飲食宜溫熱,忌生冷。胃寒的人可經常吃點薑,以驅寒暖胃。早春期間的飲食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除穀類製品外,還可選用糯米製品、黃豆、芝麻粉、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供給。寒冷還可以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導致抵抗力降低而致病,所以,早春期間還需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蝦、魚肉、牛肉、雞肉、兔肉等。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春為肝氣當令,根據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剋土,即肝旺可傷及脾,影響脾的消化功能。五味入五臟,如酸入肝、甘入脾、鹹入腎等,因此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增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傷害脾胃之氣,有鑑於此,在春季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氣過於旺盛,而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故可多吃一點,如大棗、山藥、鍋巴等。

春季是一個氣候多變的季節。春季多風,風是春季的主令,風為百病之長,即風邪是外感邪氣致病的主要發病因素。尤其在春季,許多疾病的發生多與風有關。春季儘管氣候多變,但氣溫還是逐漸上升。在萬物復甦,棄故從新的時候,各種致病微生物也開始萌生繁殖,乘機肆虐,導致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腮腺炎、猩紅熱、水痘等疾病的發生與流行,所以這個季節也是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春季適時適量服用一些解表祛風之品,如紫蘇、薄荷之類,可以調節機體,預防疾病。藥物養生是春季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氏針法介紹及海外影響

“嶺南陳氏針法”是廣州中醫世家陳氏家族獨創的特色針法,202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是我國嶺南針法學術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重要流派。歷經了陳寶珊、陳錦昌、陳全新陳氏三代逾百年的發展、傳承與創新。祖父陳寶珊於1895年在西關開設中醫館,接診治愈大量骨傷科病人,按照傳統經絡學說,循經點穴手法診療,摸索形成陳氏針法的雛形。父親陳錦昌子承父業,博採眾長,診治病種擴大到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在兩廣及港澳台等周邊地區聲名鵲起。第三代傳承人陳全新從醫60餘載,總結並完善了陳氏針法實踐和理論之體系,多次應邀在國內外學術交流會上作現場演示和講學,被同行一致認為是一項高超的醫療技術。第四代傳承人以陳秀華為代表開設“嶺南陳氏針法”工作室進行系統挖掘、整理、傳承和推廣,多次出席世界中醫藥大會作“嶺南針法新釋”主題演講和現場演示;先後赴歐美、東南亞、非洲等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和醫學傳播。

其以“陰陽互濟、通調和暢”為學術思想,遵循“遠近取穴通經絡、俞募配穴調臟腑、上下配伍和陰陽、左右思變暢六經”的原則,將“陳氏飛針法”、“陳氏分級補瀉手法”和“陳氏導氣手法”融為一體。其中,“陳氏飛針法”以“無菌、無痛、準確、快速旋轉”為特點,奠定了我國無痛針學技術的里程碑;“陳氏分級補瀉手法”受明代楊繼洲“刺有大小”之啟發,將手法分為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三類,並首次對補法和瀉法進行量化,分輕、平、重三級,乃針刺手法規範化和量化發展史上質的飛躍。 “陳氏導氣手法”通過針向行氣、按壓關閉、捻轉提插、循攝引導等手法,使經氣循經傳感、飛經走氣、通關過節、氣至病所,達到速效之目的。多年來,“嶺南陳氏針法”治療內、外、婦、兒、骨傷等常見病和疑難病取得明顯療效,在國內外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