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正當紅」—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的早期識別及其防治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和心理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心理疾病是可以被治療和管理的,患者應該得到支持和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不僅面臨身體機能的下降,心理問題也會逐一凸顯。今天,我們請到廣州華僑醫院的賴順凱醫生,為我們進行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的相關知識科普。

賴順凱,廣州華僑醫院醫院精神心理科主治醫師,精神醫學博士,臨牀醫學博士後。擅長焦慮抑鬱、睡眠障礙及雙相障礙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臨牀評估與心理治療;兒童青少年情緒、行為及厭學問題的評估與心理咨詢。廣東省高級心理測量師,廣州市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委員,廣東省心理衞生協會心理評估專委會委員及祕書,廣東省臨牀醫學會心身醫學和心理治療分會委員,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睡眠管理分會委員。

一、老年人的常見心理問題

情緒

就像學齡期兒童剛開學會有厭學、不適應學校的情況,剛退休的老人同樣存在「不適應期」,賴順凱表示,這是「老年人心理上第一個容易發生的問題。」老人從原本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不適應突然清閑的退休生活,加上自身存在的一些基礎疾病,容易產生「無能感」與「自責感」,臨牀中,賴醫生曾遇到類似情況患者,因無法走出抑鬱情緒,選擇自殘,家人半夜將其送至醫院搶救,「我們一定要警惕剛退休前或剛退休這段時間內老年人的心理適應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退休情況適應較好的老人也有可能因為自身存在情況較為嚴重的基礎疾病,產生自己是「家庭拖累」的自責情緒與無價值感,「久而久之會形成消極情緒,就容易出現自殺自殘的想法。」

睡眠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節律也會隨之變化,老年人的睡眠需求時間較短,深度睡眠時間不足,「有些老人家可能一晚上就睡兩三個小時,她就睡不踏實。」睡眠問題會合並一些軀體情況,並加重其癥狀。臨牀中曾有這樣的案例:七十多歲的老人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房顫等疾病,而長期的睡眠障礙又對其心髒功能產生負面影嚮,「他一直處在這種惶恐與不安中,病情也就越來越重了。」

記憶衰退與老年癡獃

上文所提到的抑鬱、焦慮、睡眠障礙,實際上都是老年癡獃的一個高危因素,這些因素會對老年人的大腦功能產生負面影嚮,大腦功能衰退後,記憶力功能也隨之衰竭,這部分重癥病人,最終將發展為阿爾茲海默癥,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老年癡獃。

根據臨牀觀察,老年人記憶的衰退往往是從「近記憶」開始的。「近記憶就是說我東西放哪裡了、我有沒有買過菜、我晚上吃了甚麼。」近記憶的改變往往比較突出,也相對容易被註意,久而久之,「遠期記憶」也開始下降,「比如我不認識我的鄰居了,不認識我的同學了,所以說老年人一旦出現記憶衰退的情況,最好是去做記憶篩查和評估。」患有老年癡獃的老人,有時還會伴隨性格改變、不安全感、敏感多疑、易怒多疑、睡眠障礙等情況。

此外,遺傳因素是老年癡獃的重要影嚮因素,如果家族中曾有老年癡獃患病史,應當引起警惕,「可以半年或一年帶老人家做一次核磁共振,看一看腦部有沒有萎縮情況。」賴醫生曾接診過一位病人,長期受失眠困擾,服用藥物也無法得到改善,伴有記憶裡的主觀下降。核磁共振結果顯示,該患者腦部存在缺血情況,並伴有較為嚴重的腦萎縮。

二、老年人心理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受到文化背景習慣的影嚮,許多老人在面對消極情緒時是緘默的,「老人家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會不斷地進行自我壓抑。」負面情緒長時間的壓抑,會導致一些軀體上的不良癥狀。家屬要更加積極地關註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包括軀體疾病、親朋離世等在內的生活「重大事件」,都有可能成為老年人抑鬱情緒的誘發因素,需要家屬及時註意,切記諱疾忌醫。

三、如何預防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出現

賴醫生指出,我們應該積極面對年齡增大對個人心理帶來的挑戰,將空閑時間好好利用,做到「老當益壯」,「只要身體允許,就鼓勵老人家去做更多的事,安排一些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睡眠障礙,更要進行積極的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安眠、助眠藥物,「適量、適度的使用助眠藥物其實是不會導致成癮的,這一點我們患者在心態上也要做出改變。」賴醫生補充。老年人也可以通過一些益智活動,例如象棋、麻將等,達到持續使用大腦的目的。此外,可以適度地降低對於睡眠時間的要求,3-4個小時的睡眠對老年人而言實際上是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