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冠病毒檢測總失準?

新冠病毒肺炎顯然是2020年國際大事,沒人知道這場疾病風暴何時停歇,它最棘手的地方在於,初期感染的症狀不明顯,甚至病毒檢測都經常失準,有時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複檢才能確定,這是因為新冠病毒目前的2種檢測法,都有頗常的空窗期,使得初期感染時,很難發現病毒特徵。

生活科學(livescience)報導,如果您在美國,醫護人員很可能會用一個長的棉花棒擦拭喉嚨後部,然後將該樣品送去進行測試,這叫做「咽拭法」;而在中國大陸,則採用「驗血法」

「咽拭法」檢測的是聚合酶鏈反應測試,也稱為PCR;而驗血法則是檢查血液中的特異性抗體。

這兩種測試都能在幾個小時內看到結果,不過咽拭法的PCR抗體測試,正在研發快篩的步驟,能在一個小時內獲得結果,但尚未完全可用靠。

從上述說明就可得知,「咽拭法」或叫PCR檢測,要是樣本的病毒量太低,沒有足夠並完整的核苷酸,那麼就有可能出現「不確定」或是「陰性」的結果。

相比之下,驗血就沒有找不到病毒的問題,這個方法是尋找人體為抵抗病毒而產生的特定抗體。要是檢測到抗體,就為陽性反應。

然而,這兩種檢測方法都有失準的可能,PCR檢測的問題在於,要是樣本過早採集,病毒太低,就會失效而驗血法的問題也類似,要是人體尚未產生針對該病毒的抗體,同樣也可能出現「感染,卻陰性」的結果。人體大約一周的時間,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

而且更棘手的是,一項小型研究顯示,新冠狀病毒患者的傳染力最強的時期,就是染病初期,反而是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況嚴重以後,傳染力可能開始下降,使得防疫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