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故事

在這個欄目中,想寫些華人耆英的小故事,他們和你,我一樣是平凡人,平凡有平凡的生活,也有平凡的生活樂趣,畢竟, 數十年的歲月,經歷滄桑,也渡過不少甜酸苦棘辛辣的日子,如今平静下來,追憶前事,冷暖自知。

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個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分享。請投搞或聯絡 editor@chineseineurope.com

【耆英故事】楊師傅——四十多年做麵包

 

楊師傅在廣東惠州出生,客家人,父親在1949年前到了香港,他和母親、兄弟在鄉間長大。1971年,17歲時到香港,跟著父親做水電工程,但他對此興趣不大。18歲,跟隨做麵包和西餅的叔父,在一家間冰室學習,大概半年時間,已經學會了做麵包的基本功,被叔父指派到九龍城一家冰室負責做麵包,並且加強做西餅的技巧。

 

跟師學做麵包西餅 午夜開工 

楊師傅說,學做麵包其實不難,因為一切份量都是固定的,麵粉發酵和焗麵包的時間也是。70年代,焗爐很簡單,只有大、中、小三個掣來控制温度,自己多試驗。材料份量基本固定,再要看天氣變化,再加以調整,自然可以掌握到火候。麵包是以企身、幼滑、夠濕度為標準;西餅大同小異,要追求鬆化,花餅用唧筒塗放奶油,在於力度的控制,至於款式和花樣,各有心得,多留心學習,功多技熟而已,沒有什麼竅門。

在楊師傅入行時,麵包師傅是午夜開始工作,趕在早上7時前銷售,然後便做蛋糕和西餅,以及預備做麵包的餡料;酥皮需要自己製作,現在有現成可以購買,省事多了。

 

開麵包店三年結業 港超市麵包競爭

香港麵包行業,各有師承,徒弟多聽從師傅的指派,到各有聯繫的冰室或麵包店工作。一位師傅會主持數間店鋪的出品,分派徒弟去負責各間店鋪,在師傅或同門的推介下,楊師傅在香港做過十數間店鋪,自己也曾開過麵包店。但由於超市的麵包西餅產品規模大、款式多,楊師傅和人合伙的麵包店只經營了三年,沒法賺錢,最後退還給業主。他主要還是在餅廠和酒店糕餅部工作,如美心、龍堡、告羅士打、希爾頓等酒店,吸收了西方人做糕餅的經驗。

 

為子女教育 90年持工作簽赴英

為了給子女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1990年楊師傅得到希爾頓酒店總廚的推薦,成功獲批工作證,來到英國諾定咸表姊開設的酒店工作,在那裡做了五年,主打糕餅和廚房。取得英國居留後,他到倫敦,曾在數間餅家、餅廠和茶餐廳工作,自己也曾和人合伙開餅店。

新冠疫情開始,他到了退休年齡,聽從子女勸諭退休,離開倫敦,返回諾定咸。

做工四十多載,在熱鬧的倫敦生活了二十多年,楊師傅返回諾定咸後,開始那段時間還好,但其後發覺起牀後不知做什麼,所住的地方也離市區較遠,走在路上都遇不到華人。太太還在醫院上班,他自己在家除了看手機資訊外,百無聊賴,所以往距離住所1小時車程的一個城市的麵包廠做半職,有些寄托,也沒有太大壓力。不過楊師傅是一位非常認真工作的人,雖是半職,還是競競業業,盡心盡力去做,還把他的經驗和同事分享。

 

麵包廠遇新移民港人改觀 喻多溝通

麵包廠內招請了很多香港新移民。楊師傅說他從資訊和傳聞中聽到很多香港新移民的負面消息,形容他們驕傲自大、不能吃苦、斤斤計較,很難和本地華人社區融合。但工作和相處一段時間後,楊師傅改觀,他認為因為港英兩地環境不同,而且有代溝,容易發生誤會,使彼此有戒心,只要多接觸,磨合一段時間,彼此瞭解便沒有問題。

例如他在麪包廠內,每天都要把工作做完才下班,身為大師傅也做拖地等清潔工作,從不計較,漸漸地讓自己對工作真誠的態度,去感染那些新移民學徒,學徒們便會接受。他教導新手,會把所有的份量程式公開,專注教會一款飽點,再教第二款;鼓勵嘗試,培養信心,學徒便易上手,這樣工作便進行順利。

文:無是處@歐華綜覽

圖:Klaus Nielsen from Pexels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