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濟南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李娟:影傳千古事 手舞百萬兵

◆李娟在表演皮影戲。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85後」李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濟南皮影戲的第五代傳承人,亦是該項目百年來首位「女掌門」。新中國成立初期,李娟的祖輩曾為毛澤東主席表演過皮影戲《西遊記》選段。至李娟,《西遊記》仍是她的「拿手絕活」,一段「大戰蠍子精」走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百年時光裏,李家幾代人在不同時空演繹出不同版本的孫悟空,均惟妙惟肖,光與影之間吸引無數觀眾。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江宏 山東報道

出身於皮影世家,李娟從小在爺爺李興時的培養下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李興時是山東濟南皮影戲第三代傳人,對李娟有着極為嚴格的要求,每天都會給她布置很多任務,比如每天都要畫一幅畫、練習剪紙。後來李娟又開始畫九宮格、畫皮影,練習說評書、山東快書和相聲。「兒時也曾抱怨沒空玩耍,長大後才明白爺爺的一片苦心。」李娟坦言,這些繁雜的訓練均為其日後的皮影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皮影二両沉 練時五斤重

她印象最深的是練習孫悟空翻跟頭,那時年紀小,手也拿不住。剛開始離開牆練,後來又頂着牆練,練了很長時間才學會。「用我爺爺的話說,皮影二両沉,練起來有五斤重,東西雖然在手上,全身都在用力。」

和其他地方皮影戲有所不同,濟南皮影戲的特色是「二人忙」,主演雙手操縱皮影又說又唱,另一人負責傳統樂器伴奏,二人可抵別家整個戲班子。這也需要表演者「文武」兼備,精通皮影的全部技能。

「爺爺當時教我時就三個字兒:『看好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非遺到現在都需要言傳身教,真的是耳濡目染,需要你在點點滴滴中體會。」李娟和爺爺學藝時,總是認真觀察他的眼神、一招一式。爺爺常說,雖然屏幕隔着白布,觀眾看不見你的臉,但演員臉上要有春夏秋冬,要讓觀眾感受到你的情緒。

◆國家級非遺項目濟南皮影戲第五代傳承人李娟。 香港文匯報記者殷江宏 攝

擔傳承重任 爺爺淚盈眶

儘管從小學習皮影,李娟其實並未想過專門從事這一行業。她大學學的兒童英語教育,一直夢想創辦一家兒童英語教育機構。直到2011年底,一次突發事件改變了李娟的人生軌跡。爺爺李興時在印劇本時不慎摔斷腿,需要休息半年時間。李娟臨危受命,頂着巨大的壓力代替爺爺到電視台演出。

那一刻,她終於意識到身上的責任和使命。那段時間,向來活潑的她一下子沉靜下來,除了照顧爺爺,其餘時間全都在研究即將演出的劇目,潛心揣摩爺爺演出時的動作表情。當節目終於如期播出時,李興時激動得熱淚盈眶:「李家皮影有後了!」

從此以後,傳承皮影戲的重擔正式落到李娟的肩上。「爺爺讓我承諾,以後就是吃饅頭吃鹹菜,只要餓不死,就要堅持走下去。」李娟說,「以前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天天樂樂呵呵地跟在爺爺後面打下手。從那時起,我才意識到自己應該長大了,開始思考和規劃以後的人生之路。」

「能留住觀眾的就是好戲」

李娟接過家族傳承後,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大學剛畢業的她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演出機會也不多。她和搭檔樊瑩竭力認真對待每一場表演,憑藉着一股韌勁一點點打出名聲。

2013年12月,濟寧市藝術團邀請李娟合作一齣大型舞台劇《我家就在岸上住》。13天的時間需要製作出8個挑山工和一個一米多高的大皮影楊繼業。按照以往流程,從設計圖稿到雕刻、上色、熨平、安裝等,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李娟和搭檔兩個人硬是排除重重困難,完成了這一「不可能完成」的項目。

「給皮影楊繼業上色時,我從下午5點一直畫到第二天早晨8點,這也是濟南皮影第一個超過一米的大皮影。」完成後李娟發現自己已經站不起來,因久坐腳腫得連鞋子都脫不下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此劇目演出時不僅廣受好評,還獲得泰山文藝獎二等獎。

「爺爺常說,演皮影得叫觀眾『給耳朵』,讓觀眾願意聽,能留住觀眾的就是好戲。所以要不斷的去改進提升。」李娟有感而發,「有些人天生就是帶着使命來的,這可能是一份融在血液裏的執着。」

新人出新作 皮影也科技

從業十餘年,李娟不斷探索皮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濟南皮影從最初的一兩個人變成了一支以「80後」、「90後」為主的「皮影女團」;從神話劇、古典劇內容為主增加了健康「影」造生活、防詐騙、抗疫等題材的新作品;從傳統皮影戲發展到繪本皮影戲、童話皮影戲、多媒體光影皮影戲、漢字皮影系列、皮影脫口秀等多種形式,讓皮影戲更加「好看」。

李娟還開辦濟南皮影科學研究院、皮影小劇場和研學基地,在濟南市多個小學開設皮影課堂,把中國的孝文化、寓言故事等融入皮影中,並在教學過程中,創造出了適合孩子們的卡通皮影。她與山東省藝術研究院聯合推出全球首款AI人工智能打造的數字皮影藏品,與清華大學合作錄製的非遺課程《光影下的時間旅行者》走進北京多所學校。她還與國家航天局合作,用皮影講述航天故事,衍生出「航小夢」繪本、文創產品,深受小朋友喜歡。

多年來,她先後開發出皮影耳環、皮影髮簪、皮影書籤、便攜式皮影小舞台等200多種文創以及皮影數字藏品,與騰訊、百度、支付寶、外研社、肯德基等展開不同形式的合作,把濟南皮影做得風生水起。

◆李娟給濟南皮影戲注入了很多現代元素。香港文匯報記者殷江宏 攝

「皮影的未來一定是國際化」

「我們正在籌劃打造光影手造中心,讓更多的人來體驗皮影,真正深入地感受到光影的魅力,把濟南皮影藝術帶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李娟曾多次出國演出,帶着濟南皮影走進亞洲、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她看來,濟南皮影不是李家的,也不是山東的,而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皮影的未來一定是國際化的。

◆李娟和爺爺李興時同台表演。香港文匯報山東傳真

心手相傳成就百年皮影世家

濟南皮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李娟的高祖父李克鰲從山東鄒縣老家挑着皮影箱子來到濟南,至今已有108年。

李克鰲的師傅是皮影戲藝人張盛旺,自河北灤縣一帶學藝後常年在鄒縣表演。李家當時做饅頭生意,李克鰲晚上不忙時喜歡去看皮影戲。一來二去就拜張盛旺為師,愛唱梆子戲的他嗓子比師傅還好,業餘時候常隨師傅演出。張盛旺是個還俗的和尚,孑然一身的他晚年在李家病逝,臨終前把用以謀生的皮影戲箱子鄭重交給李克鰲。

1915年,鄒縣受災,李克鰲舉家遷至濟南。起初是走街串巷表演皮影謀生,至20世紀30年代末,李克鰲在人民商場附近建起自己的皮影戲院,起名為「增祥茶園」,鼎盛一時。解放後,濟南成立向群皮影社。1955年,濟南皮影第二代傳人李福增、李福祥代表山東到北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匯演,獲得優秀演出獎,並到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演出。此後,第三代傳人李興時和其叔父曾受邀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表演抗美援朝內容的皮影片段,亦為《小小飛虎隊》、《吳訓》、《闖關東》等電視連續劇錄製皮影片段和說唱皮影調。

改革開放以後, 濟南皮影戲在趵突泉、人民公園等地連年演出,每年平均近百場,觀眾總計60萬人次。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次年第三代傳承人李興時被評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濟南皮影戲的發展歷程中,先後融入山東梆子、琴書、大鼓等地方曲藝元素,深受當地父老鄉親的喜愛。

資料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