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指標預測晚年健康

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系主任  劉曉紅    □北京老年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耿亞輝

 

近期,中國老年健康生物標志物隊列研究項目組,對我國9個地區65歲及以上人群進行的系列研究發現,靜息心率、睡眠時長等生理指標和生活方式,與老年人的健康長壽息息相關。《生命時報》特邀老年醫學領域權威專家一一解讀。

靜息心率

上述研究對近1.8萬名80歲及以上人群調查顯示,全因死亡風險隨靜息心率的增加而上升。與參照組(60~69次/分鐘)相比,靜息心率為70~79次/分鐘、80~89次/分鐘、90~99次/分鐘和100次以上/分鐘的老年人,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6.2%、9.1%、23.1%和24.5%。

靜息心率是常規體檢項目,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其正常範圍為60~100次/分鐘,過快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相關。上述研究還指出,對心律正常的高齡老人來說,即使靜息心率處於傳統上的正常範圍,死亡風險仍可能增加。北京老年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耿亞輝建議,老年人應該將靜息心率控制在50~65次/分鐘;定期在清醒、不活動的安靜狀態下測量心率,過快者建議就診。

血氧飽和度

該研究對2287名65歲及以上人群分析發現,血氧飽和度異常組(低於94%)死亡風險增加62%;其中,65~79歲、80~89歲、9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170%、22%、72%;女性死亡風險(71%)高於男性(49%);教育程度較低、無配偶和失能的老年人,血氧飽和度異常的幾率較大。

血氧飽和度是指血液中氧的濃度,正常範圍是95%~100%。它能夠反映機體氧氣輸送和消耗情況,是全因死亡的重要預測因素。「血氧飽和度異常是身體發出的一個危險信號。」耿亞輝表示,這類人患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病、肺炎及心功能不全等的幾率較高,可能出現呼吸急促、疲勞等癥狀。建議老年人適當運動,增強心肺功能,以保持正常的血氧飽和度,例如慢跑、游泳、快走等。

睡眠時長

該研究對近1.5萬名65歲及以上人群調查發現,25.04%的老年人認知功能受損;與睡眠時長為7小時的人群相比,不足5小時和超過9小時者認知功能受損風險分別升高35%和70%;相對於80歲以上者和女性,65~79歲者和男性睡眠時長與認知功能受損的關聯更顯著。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系主任劉曉紅告訴記者,睡眠障礙在老年人中很常見,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發展和全因死亡率有關。老年人睡前忌飲濃茶、運動、情緒激動,可以將晚上散步的時間稍微提前些,睡前聽一些和聲簡單、旋律變化小、緩慢輕悠的音樂,或下雨聲等單調的背景音。

血尿酸

除了睡眠,血尿酸也會影嚮高齡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該研究對1622名80歲及以上人群研究發現,認知功能正常組的血尿酸平均水平(346.3微摩爾/升)高於認知功能受損組(336.3微摩爾/升)。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血清尿酸濃度取決於體內嘌呤合成量、攝入量和排出量,女性正常範圍在89~356微摩爾/升,男性在149~416微摩爾/升。耿亞輝表示,血尿酸在人體中發揮重要的抗氧化作用,在正常範圍內,體內較高的血尿酸水平可能會降低高齡老年人發生認知功能損傷的風險。不過,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洩減少均會導致高尿酸血癥,進而引發痛風,加重心腦血管疾病。對高齡老人來說,不要偏食,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可以比年輕人多一些。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正常值為0.6~1.7毫摩爾/升,高甘油三酯血癥是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徵相關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上述研究對2393名參試者分析發現,氧化應激水平與甘油三酯水平有關,其中,丙二醛水平升高增加高甘油三酯血癥的患病風險,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癥風險。

過去有研究證實,氧化應激是高脂血癥的「前身」,但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因為氧化應激導致脂質過氧化和細胞氧化損傷,或通過壞死、凋亡機制導致細胞死亡,引起組織損傷。抗氧化可預防老年人高甘油三酯血癥。耿亞輝表示,吸煙喝酒、飲食結構不合理、鉛暴露等環境污染,均會導致氧化應激水平增加,建議多吃新鮮果蔬,因為它們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類黃酮等,少吃白糖、精制食物等。

炎癥水平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能夠反映人體固有免疫水平,淋巴細胞百分比反映適應性免疫水平,正常值分別為50%~70%和20%~40%,而兩者的比值可反映人體炎癥狀態,比值越高,炎癥水平越高。上述研究發現,兩者比值每升高1,老年人的抑鬱風險就會增加15%,尤其是女性和80歲及以上人群。

專家指出,免疫炎癥反應可能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及腦功能改變,繼而導致抑鬱癥狀。不過,劉曉紅認為,該比值受多種因素影嚮,老年人抑鬱也是多種因素所致,除了原發性抑鬱癥,卒中等疾病導致的並發癥、藥物、獨居、感官問題及社會疏離等都會引起抑鬱,因此需要通過綜合評估,找出老年人抑鬱的原因,特別是可逆性因素,進行個體化幹預。

隨著年齡的增長,慢病會成為常態,75%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病,50%以上有3種及以上慢病。兩位專家提醒,衡量老人健康的標準是功能,而不是疾病。老年人不必苛求幾個化驗指標的高低。實際年齡和患有幾種疾病不能反映老年人健康狀況,內在能力才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指標和老年人醫護的重點。

內在能力包括體力(運動能力、一般活動能力及平衡能力等軀體功能)和腦力(認知功能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

若內在能力下降,身體儲備能力不足,抗病能力差,康複緩慢,失能和死亡風險增加,照護負擔增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緩衰老帶來的內在能力下降,適當醫療、友善環境、長期照護等外在支持可以提升老年人功能,這個過程就是健康老齡化,從「以疾病為中心診療」到「以長者為中心的全人整合醫護照料」,是醫療衞生體系改革的方向。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合理膳食

保證能量供給滿足身體所需;保持食物多樣化,每天吃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適量食用魚、禽和蛋,保證蛋白質攝入,維持肌肉功能;適當補充鈣和維生素D,每天露出前臂日曬20分鐘。

規律運動

肌肉是維護老年人運動功能的主要器官。建議將有氧運動、抗阻力運動、柔韌性運動、平衡運動組合起來做,每周運動不少於5天,每次不少於30分鐘,運動強度不必過大,微微出汗即可。

慢病管理

糖尿病等慢病是不可治愈的,因此要堅持治療,穩定病情。多病共存的老年人要列出常用藥物清單,請醫生核查,避免不合理用藥。高齡老人慢病控制目標可適當放寬,例如,將80歲以上老年人的收縮壓控制目標放寬到150毫米汞柱。聽力視力下降、睡眠障礙、尿失禁、跌倒、抑鬱、營養不良等老年綜合徵會嚴重影嚮老年人生活質量,建議預防為主,有癥狀及時就醫,綜合幹預。

放平心態

正確看待衰老,積極發展興趣愛好,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絡溝通,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

終身學習

除了堅持體育鍛煉,老年人還要養成用腦習慣,終身學習,避免失智,經營活躍的「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