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投隨筆: 海外謀生日記

我於六十年代初來英謀生,工作於一餐館,記憶中,此餐廳地方不大,裝修簡陋,卻是潔淨。其中有一張大餐桌,可容納六人的,其桌下的二條抬腳,是用舊木料釘上去的。很不雅觀,卻是鋪上抬布,則可遮掩其劣勢。這是老華僑從“無至有”的生存方法,以節省為主。

餐館生意最忙的時期,乃是每週末,不時有無賴食客,吃餐完畢,然後看機會而走單,是常有之事,我等為“企抬者”,若知悉有走單客,必趕上終點,如果是投訴,大家理論一番,如果是一言不合,則是大家打過落花流水。凡是走單客,多數是酒醉三分醒的人,走單是乘酒醉而鬧事, “不知衰也,英國人酒醉是一種人,酒醒後又是另一種人,是斯文人也。大家都是朋友。

甚多英國食客都是工人階級,週末是最開心的“出糧”的日子,於是日吃過開心,醉過開心,這是典型的英國人生活。失業金,一切問題,概由政府負責。故人民不愁收入。 可以說,英國是社會主義的國家,所不同者,英國有皇帝。是時也,中國餐及印度的加厘餐,是價廉物美的好去處頗受大眾歡迎。於是中國餐馆频多设立,隨後便是港人多來英生活或求學。從此中英兩者人民逐漸增加了解。

 某些事我必要一提的,乃是上世紀民初之時,中國餐館所以能夠於英國設立,全賴中國海員兩邊來往運輸物資,海員的功勞實在大量。再者又於上世紀之初,少數英國商船於中國沿海如“寧波”及“福州”等地方,招請不少中國海員,後來二次世界大戰,英政府徵用一切商船,作為運輸戰略物資之用,不幸者乃是有部份商船於大西洋為德國空軍炸沉,無法知道多少中國人及其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