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陽光鋪滿木雕之路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羅莘


浙江省中部的東陽市,市域面積不到1800平方公裡,自古以來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人才輩出:古有進士提名305人,近有中科院學部委4人和高級職稱東陽籍人士2100余人。更有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東陽木雕,在這裡發展了一千多年,小城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建築之鄉,工藝美術之鄉。
出身東陽手藝人之家的黃小明就是由父親黃樹根帶上木雕之路的:他從小就學著自制竹編玩具,作為父親的“跟班”到木雕廠“觀摩”父親干活兼聽“人生碎碎念”—“篾怕編錯一根,人怕走錯一步”“活兒要干淨,人兒要清白”……不知不覺中,似懂非懂的他就到了高中時代。一天,當父親急匆匆來到學校要帶他去當地的出口創彙大戶東陽縣木雕廠接替自己上班時,他很快由本能的抗拒轉變成了模棱兩可的接受,畢竟,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機會。


是金子,埋在哪裡都會發光。由不知愁滋味,到父親有意無意的“拔苗助長”,到由心底喜歡上木雕,到跟著第一位師傅陳加友從30把雕刀磨到60把再到100多把,三年的時間裡,他積累了無數種鑿、無數種磨、無數種技藝,背後是無數鮮血、無數水泡、無數個繭,無數火燒火燎的疼痛,各種為人處世的經驗教訓……迅速成長令他順利進入木雕研究所,成為了馮文土大師的愛徒,又在師傅的支持下到浙江省工藝美術學校深造。你為他開啟一扇門,他便能趟出一條路,不論路上的荊棘、坎坷、暴風雨。


20世紀90年代,從改制中的東陽縣木雕廠出來,黃小明一邊創辦自己的木雕工作室,一邊經營飯店,並把賺得的第一桶金投入了老本行,於2001年創辦了新東陽縣木雕有限公司。自此,他在木雕之路上一路狂奔,越跑越遠,路面也漸行漸寬敞。


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東陽木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成功復制了北京故宮皇極殿乾隆寶座;創作了2016杭州G20峰會主會場、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主會場的木雕裝飾;更是首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展的東陽木雕藝術家。他開創了“速寫木雕”,把速寫技法與東陽木雕結合,使畫面更加飄逸靈動更具裝飾性;他獨創“超寫實木雕”,以細膩逼真的質感,增強了造型立體感,極具現代性;設計的“竹筒式木雕”彰顯了人文氣質與古典情境;創新的“取景框木雕”,擴大了木雕藝術的景深,豐富了表現形式;設計的《寶月金荷》,以多種材質、技法,拓展了東陽木雕立體雕塑的新空間;存入“神州十號航天主題藝術芯片”的插屏《吉慶平安》見證了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偉大時刻;《游》系列首開東陽木雕“物像”雕刻,入圍“艾琳國際工藝精品獎”;主持的安徽九華山大願文化園木雕裝飾,被稱為“雕刀下的梵唱”。


談話中,黃小明大師深有體會地說:做藝術家,一定要有情懷,作品才能有生命。這種情懷,來自他對藝術技藝的熱愛,也來自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雨果說過, “丟下的是時間,拾起的是靈感”, “走出去”就是尋找靈感的最佳方式,旅行不僅僅是離開生活的原生地點去“看世界”,也是為了尋找回家的路。 這些年來,他不僅游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通過游記和作品記錄下了路途中精彩瞬間。他還把目光投向國外,探索未知的域外文化,他的足跡已經留在埃及撒哈拉、柬埔寨吳哥窟、不丹虎穴寺、德國慕尼黑西南的新天鵝堡、南極長城站……疆有界而心無限,一次次的旅行,拓寬的不僅是眼界,更有東陽木雕題材、內涵的表達邊界,令傳統與現代融合,陽光已經鋪滿大師的木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