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的徽墨世界

作者:羅莘

地處黃山山脈和西天目山山脈結合帶的宣城績溪縣,是古徽州六縣之一,更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素有「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之美譽。績商作為徽商中的一支勁旅,在徽商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宋代已頗具實力,多經營徽墨、茶葉、菜館、國藥、土雜山貨等。而在中國制墨史上留下一世英名的徽墨行家胡開文,便是徽州績溪縣人士。清代乾隆年間,是历史上的制墨鼎盛時期,胡開文也由此走出績溪,把徽墨經營覆蓋大江南北。

前人栽樹,後人養樹,還是那個徽墨世界,易主多年:三十多個小兄弟,二十歲上下一起入行,轉眼過去了近四十載,任憑歲月風雲變幻,他們從懵懵懂懂的小兄弟,度過了如今的知命之年,成為忘年「老兄弟」,仍然堅守在安徽績溪胡開文墨廠,堅守著一份古老的制墨技藝,領頭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汪愛軍。2010年,績溪縣被授予「中國徽墨之鄉」。

清代老墨
清代老墨

汪愛軍出生在安徽績溪。1983年高中畢業,受祖輩影嚮,他對「烏金世界」–徽墨的制作產生了興趣,考入當時績溪縣文化用品廠工作,打開了神奇的「徽墨世界」。 剛入行的汪愛軍,從事煉煙、制膠、制墨工作,期間先後任車間副主任、主任,1997年任廠長。 在徽墨制作的大多程序中,工作勞累,環境艱苦,而且要求十分嚴格;在向老師傅學習各項傳統工藝的同時,他也嘗試各種新的突破。

即便是制墨業一度陷入低迷的困境,他依然在專心收集徽墨典籍、老墨和舊墨糢等,潛心研究古人的制墨技術與彫刻技法,探索「絕技」。這為他以後的徽墨事業,奠定了繼承與創新的實踐經驗與理論基礎。

2001年開始,汪愛軍成為安徽省績溪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至今。

汪爱军的徽墨世界
汪爱军的徽墨世界

時代在變化,徽墨世界也隨之改變,這是生存的規律。汪愛軍告訴我們,历史上最好的墨是清代的,而現在的產品與之相比,有很大區別:油煙來自桐子樹的種植,原材料不少,但是,松煙需要大量的松樹,而且是樹齡越老越好,這樣的松樹卻不多了;另外一些輔助材料,像麝香、熊膽、等等,如今都是瀕危物質,要嚮應國家的保護政策,制糢調膠就需要使用新的化工原料替代以前的材料。而傳統制作技藝幾近失傳,墨品質量每況愈下。

闷热夏季的点烟车间
闷热夏季的点烟车间

然而,任憑環境條件不斷變遷,不變的,是汪愛軍那顆熱愛徽墨、傳承技藝的初心,他始終堅持在制墨一線,潛心研究,虛心求教,認真分析历代點煙技術,挖掘傳統技藝。

為了確保徽墨的品質和可持續發展,2002年,他在瀛洲汪邨承包了500畝的山場種植桐籽樹,確保了高質量原材料的供應;他採取傳統的煉煙方法,在取煙過程中分級選用,採用「頂煙」和上等骨膠,成功研制出了超細純油煙墨,一投放市場便深受歡迎,產品也於2003年在中國文房四寶博覽會上榮獲「國之寶」稱號時;隔兩年,他又在傳統的煉煙方法上加以創新,將桐油與生漆按一定的比例煉制成了桐油漆煙、超頂漆煙,並按古法嘗試加入各種中草藥成分,研制出了可與古墨相媲美的超頂漆煙墨,達到了「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效果。隨後他又開發了桐漆頂煙墨…… 半個世紀過去了,通過點點滴滴的積累,汪愛軍在他的徽墨世界裡,使徽墨達到了历史的新境界,為徽墨能走得更遠留住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