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上宣筆 文化人生

作者:羅莘

宣筆製作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相傳秦始皇時,蒙恬將軍南伐楚至 中山(涇縣一帶),發現這裡兔肥毛長,質地最佳,於是以竹管為 筆桿,兔毛(又稱紫毫)為筆頭製作毛筆,世人稱“蒙恬筆”,為宣 筆的鼻祖。宣城有“毛穎之技先天下”之說。宣筆的製作一向以選料嚴格,精工細作著稱。據考證,製作上乘的宣筆所用之兔毛應為秋天所捕獲的長年在山澗野外專吃野竹之葉,飲山泉之水的成年雄性毛兔之毛,而且只能選其脊背上一小撮黑色彈性極強的雙箭毛。可 謂少之又少,取之不易。只有用這樣的兔毛製成的毛筆才能達到尖 、齊、圓、健的要求,也才能被書畫大家視之為“掌上明珠”,稱之 為“珍寶”。自唐、宋以來,宣筆以其厚重的底蘊和獨有的魅力,一 直備受劉海粟、李可染、吳作人、陳大羽等歷代著名書畫大師和文 人墨客的讚譽。

佘征軍是國家級非遺宣筆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他的祖輩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是製筆藝人,以前家裡的作坊叫“秋雨軒”,因為當時農 村以農為本,晴天忙農活,下雨天和秋收以後就以做筆謀生。每每 到了年尾,家裡的祖輩就扛著做好的筆在附近的書院、寺院、廟宇 、藥店等等地方售賣。涇縣方圓十里擁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僅附近的古村落查濟,據說就曾經有108座廟宇、108座祠堂、108座橋樑 。使得勤勞的一家人有了比村裡其他人更好的生活條件,製筆副業也越幹越紅火。手藝傳到佘征軍的手裡已是第六代,自幼受家庭和 環境的影響,就喜歡弄毫舞桿模仿長輩製作毛筆。 1982年底,從第 一根筆開始,他一直嗜筆如命,魔上了製筆。

如今佘征軍依然延續了宋代以來就形成的傳統製筆技藝:大的工 序分為四道:第一道工序是做筆頭,叫水盆;第二道工序制桿,即製作筆桿;第三道工序修筆,把筆頭跟筆桿組成一塊,再修理成型 ,再進入第四道工序,刻字。就這樣,在宋代,整個製筆技藝形成 了完整的108道工序。佘征軍深諳做筆的門道。在他看來,製筆是 一場對時間、體力和耐性的全面考驗。只要堅持,就能換來人生最 大的收穫. 他製作極為名貴的鐵頭紫毫時,堅持選用仲秋時的黑褐色 山兔的夾脊毫毛,只為讓筆頭像刀刃一樣有力道。功夫不負有心人 ,他做出來的宣筆,是很多書畫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創作“神器”,他 也因此結識結交了一大批字畫名家。佘征軍說,宣筆也是文化筆,“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 一毫。 ”白居易這首膾炙人口的《紫毫筆詩》就是最好的佐證。為了 做好筆,了解使用者的用筆要求,佘征軍平時也習字繪畫,親自深入體驗,做好每支筆的每個細節,在他的帶領下,筆莊裡的筆從兩 百多種擴大到了六百多種。 “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主要是吃不了苦 。但只要還有市場,我們這些人就會一直堅守著這項製筆技藝。不讓它失傳! ”佘征軍也順應現在的網購大潮將產品通過第三方在網上 進行銷售,使得自己的團隊能繼續專心致志地做好手藝,一年要手工生產六七萬支毛筆!術業有專攻,製筆的技藝保留了,銷量也上去了,很多海外華人通過網購買到了心愛的筆,甚至有新加坡代理成功地在當地打開了銷售市場。佘征軍還把已經在上海安居樂業的兒子召回廠裡,繼續手藝:有什麼比傳承宣筆的非遺製筆技藝和文化更重要的呢? !他希望通過一隻小小的宣筆讓中國文化滲透到世 界各地,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