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藝人生

作者:羅莘

歙硯,全稱歙州硯,產於安徽黃山山脈與天目山、白際山之間的歙州。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廣東端硯、黃河澄泥硯齊名。歙硯的制作材料被稱為歙石或歙硯石,一般需要5-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歙硯為历代文人所稱道。蘇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

歙硯的制作工藝更是講究,每一塊硯臺都得經過選料、制坯、設計、彫刻、磨光、上光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時時考驗著工藝師的眼光和工人的技藝,面對彫刻過程中石材突然出現的色變和天然紋理,更需要匠心獨運,因勢利導,因材施刻,方可讓一塊沉默寡言的石頭彰顯金聲玉德。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reptile, indoor, wall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1986年夏, 初中畢業的王祖偉以令人惋惜的成績未能如願進入中專,因家庭經濟拮據,不得不屈讀於安徽省行知中學工藝班學習硯彫。高中時代品學兼優的他畢業時被安徽歙硯廠擇優錄用,又被當時的廠長破格晉升到高檔創研室,那可是歙硯文人派宗師胡震龍、磚彫派掌門胡和春、寫實派當家人汪啓渭等德高望重的硯彫老藝人創作頂級歙硯的核心工作室。勤奮好學的王祖偉抓住了這一人生難得的機會,跟隨師傅們博採眾長,悉心探索,堅持傳承,勇於創新。1993年春,共同的志趣令王祖偉與恩師胡震龍的女兒喜結連理。胡震龍,歙硯傳統文人派宗師,其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書畫,金石,音律、戲劇無一不精。王祖偉得其家學,完成學海生涯的連升三級,為日後事業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習歙硯的過程,猶如硯磨人生。因畫筆和刻刀的表現差距甚遠,所以在用刻刀彫琢硯臺畫面時,刻刀紮破手、肩口頂出血是經常的事,但他卻仍不願放下手中的刻刀。

A person writing on a pap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with medium confidence

90年代末,國企改制將許多職工吹進下海經商的大潮,王祖偉毅然辭職下海,遠走巴蜀,傳經送寶,教學授徒。在屯溪老街177號「程得馨」醬油坊的舊址,他開始了自己數十年的創作生涯。硯彫藝術品的創作,是傳統還是現代,是豐富抑或簡約,更多的取決於硯石先天性的造化。同樣,硯彫家的風格取決於先天性的靈性和後天性的修養。 「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作者燃燒生命的過程」。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著創作者強烈的藝術個性,獨到的硯彫語言,彰顯的是他的人品、藝品。王祖偉在這裡就硯石的造型、紋理、色彩等特色進行探索和創作,不斷打破自己、超越自己。

A picture containing indoor, helme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為做好一方硯而努力, 王祖偉創作了較多出類拔萃的作品,並得到了業界最高的認可和榮譽。2006年12月,王祖偉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2年12月,他又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文化部簽發的證書:「命名王祖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A picture containing tex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如今的他獨立領悟硯道,並深層次的闡述了硯道、硯學、硯藝、硯風的相互關系。他認為一定要把這些理念告訴更多做歙硯的手藝人。只有把做歙硯的手藝人集結在一起,才能夠真正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將歙硯的文化傳播開去,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