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隨筆】生與死

新冠疫情期間,區政府支助當地有心人士組織健行活動,每星期六上午集合,一齊出發去公園散步,讓參加者吸收陽光和新鮮空氣,減少困在家中的憂慮,這一德政,使我們認識了不少朋友和附近的風景。

返英後第一個星期六,我們決定重新參與步行,和舊朋友見面,參加者大部分都是退休或單身人士,領隊亦是鄰近街坊,大家有說有笑地隨著領隊漫步,出人意料地,她帶我們去到當地聖公會教堂的墳場;突然,她停下來,指向一個陳舊而破爛的墓碑,墓中人死時只有17歲,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德軍誤炸一間乳酪廠,死者和他年幼的妹妹正在工廠工作,不幸遇難;領隊又指向另一個墓碑,一名小女孩在維多利亞時代,因為家貧,誤食了在野外採摘的草菇而中毒身亡。

筆者少年時,沉醉於香港電台天空小說,狄更斯的苦海孤雛,雙城記等等比三國演義更加熟悉,所以對維多利亞時代的貧困故事,一點也不驚訝。隨著蒸氣引擎的發明,英國成為日不落的大帝國,人民的健康和壽命得到改善,福利政策的引進,野菇中毒致命案例越來越罕見。

眼見墳場雜草叢生,很多墳墓都被氣候侵蝕,日久失修,鮮有後人來掃墓,使我想起數年前去Exeter大教堂參觀時,導遊指向教堂前面的小山丘,告訴我們它是因為政府道路改建,沒法追尋到死者的後人將山墳搬遷,決定將所有墳墓鏟平,形成現在的小山丘。

英國屬於歐洲島國,在成為大殖民帝國的前後,連年內戰,兩次的世界大戰和其他國家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製造了不少慘死的孤魂野鬼,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人移民海外或大城市找尋更好的機會,造成很多空巢老人,死後無人送終或後代無法定期掃墓,蒼涼景象使人感慨萬千,難道我們還要堅持風光大葬嗎?人云富不過三代,孝子賢孫亦不易為!

同行的朋友,他是印裔,十六年前決定退休,因為他覺得人生無常,提早退休,好好享受餘生,我很佩服他的見解,不竟,在民間,還有不少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