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食療養生—-立夏

中國食療是基於中醫的基本理論的一種飲食養生方式,其植根於中國人對食物對人體有機體影響的信念,並以適度飲食等概念為中心。 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於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於平衡,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複。

當季節變化時,一般身體狀況會有所不同。 因此,在一年中的不同季節或時間,我們應該做一些更具體的事情來保護我們的身心。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特有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的認知,反映一年中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根據中醫理論,人與自然界是: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同樣緊密相連。二十四節氣養生是根據不同節氣闡釋養生觀點,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我們將在這一年里按節氣的變化,為您逐一介紹24節氣的中醫食療養生。

立夏(2020年5月5日,四月十三)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與立春立秋立冬一樣,是標誌四季開始的日子。立夏之時便是溫度即將明顯升高,炎暑將臨的時刻。

立夏時節,雖說夏季到來了,但此時早晚仍比較涼,日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可以適當午睡,以保證飽滿的精神狀態以及充足的體力。但是建議午覺時間不超過1小時,以避免出現午睡後的勞累感。並且睡覺時不要貪涼,避免在風口處睡覺,以防著涼受風而生病。

立夏後人們易感到煩躁不安,因此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靜,情誌開懷,心情舒暢,安閑自樂,笑口常開。還可多做偏靜的文體活動,如繪畫、書法、下棋、種花等。

立夏後,人體的消耗也隨著氣溫的上升逐漸加大,很容易會出現氣喘籲籲、大汗淋漓、心跳加快的癥狀,由於身體大量的水液丟失,會出現諸多“上火”的癥狀,比如說:目赤腫痛、口幹舌燥、咽癢咽痛、口舌生瘡、大便幹燥等等。所以要註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後要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同時運動不要過於劇烈,可選擇相對平和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慢跑等。

在註意補充液體的同時,各種新鮮的蔬菜、水果、性味偏平、偏涼的肉類(比如鴨肉、蝦、鯽魚、豬肉等等)都可以進食,烹飪手段在保證衛生的情況下以涼拌、水煮、燉湯、清炒、清蒸為宜,同時在出汗多的日子里,要註意把菜做的略鹹一點,已補充出汗丟失的鹽份,但是要避免過度使用辛辣味的調味品進行烹飪。

立夏食譜:

下面是立夏時可以嘗試的兩張食譜。

殷琦侃 中醫師 (Dr. Qikan Yin)
中醫藥研究所
44 Chandos Place,
London WC2N 4HS
Tel: 020 7836 5220
E-mail: enquiries@instituteofchinesemedic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