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應該吃什麽肉?不妨了解下

醫院教授:少吃點肉吧!人到老年應該吃什麽肉?不妨了解下

飲食,長久以來一直是具備爭議的問題,尤其是在吃不吃肉的問題上,素食主義者認為:吃肉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多了,整個人的精氣神都會受到影響。而肉食主義者則認為,人生在世,圖的就是一個快活,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自己潇灑舒服就行了。

那麽究竟吃肉是好是壞呢?

曾經有人向301醫院的趙霖教授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一個人吃多少肉才合適?”趙教授沒有直接問題,而是問對方有多少顆牙齒,對方回答32顆,趙教授繼續問他“那考古學家是如何判斷一只恐龍是草食恐龍還是肉食恐龍的呢?”

“牙齒。”沒錯,人類前邊的8顆牙齒是切蔬菜和水果纖維用的,後面20顆牙是磨谷物和豆類用的,只有4顆虎牙是用來吃肉的,所以人要吃那麽多肉幹嘛呢?

吃肉到底好不好?一項涉及40萬人的研究告訴你答案

牛津大學發表于BMC Medicine的一項研究顯示,經常吃肉和多種疾病風險的升高相關。研究人員納入了467741名未患癌症的成年研究對象,收集他們的身高、體重、吸煙飲酒、運動等信息和飲食情況,對其展開了平均8年的隨訪研究。

在調整其他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對結果分析發現,較多的攝入肉類,會升高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包括缺血性心髒病、、肺炎、結腸息肉、尿路感染、糖尿病、中風、腦血管疾病等。

吃肉帶來的影響那麽多,那麽完全不吃肉不就很健康了嗎?事實並非如此。

完全不吃肉,也是不可取的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只吃素會讓身體缺乏膽堿,從而可能危害大腦健康。膽堿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對人體許多功能十分重要,包括細胞結構、甲基化等代謝過程都需要膽堿。如果缺乏膽堿,可能影響肝臟功能,導致肝病,影響嬰兒的認知功能和大腦發育,引起一些神經系統疾病。

但人體自身無法産生足夠的膽堿,這就需要從飲食中攝取。但研究和調查數據顯示,動物性食物含有更多的膽堿,如果人不食用雞蛋、肉類或是補充劑,就無法獲得足夠量的膽堿,長期缺乏膽堿,會影響肝臟功能,不利於大腦健康。

攝入太多肉類不行,吃得太少甚至是不吃,也不行,那麽該如何正確的攝入肉類呢?

正確“吃肉”大法,不妨了解下

多吃白肉,少吃紅肉。

白肉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比較高,而脂肪含量比較低,尤其是魚類,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有一定的益處,可以每周食用280克到525克左右,做法最好的是清蒸,內臟、魚鰓等位置,含有的污染物相對較高,建議少吃。

多吃新鮮肉,少吃加工肉

常吃培根、鹹肉、火腿、臘肉等加工肉類,會增加患結直腸癌等癌症的風險,食用肉類時建議盡量吃新鮮的,不得不吃加工肉類時,可在開水中煮一下瀝乾減少鹽分後再烹饪。

多吃瘦肉,少吃肥肉

肥肉中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超重、高血脂的人不要多吃,瘦肉中含有蛋白質、鐵等元素,所以,建議少吃肥肉,多吃瘦肉。

多低溫烹調,少油炸煎烤

用油炸煎烤等烹調方式的時候,油溫達到180攝氏度以上,不僅破壞營養還會産生大量多環芳烴和雜環胺等致癌物,在烹調肉類的時候,建議多采用煮、蒸等方式,少用高溫油炸煎烤。

人類是雜食動物,光吃肉不吃素還是只吃素不吃肉都不行,要飲食均衡,應當多素少葷,且盡量食用新鮮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