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4樣食材 健脾祛濕 遠離濕氣困擾

許多人已經與濕氣鬥爭多年了。 很多朋友想透過祛濕來減輕體重,但一直以來效果都不太顯著,反覆無常。

一些長期在潮濕環境中工作的人,他們的關節容易腫痛。 一到天氣轉涼的時候,他們的手腿就像天氣預報一樣,準時地感到冰冷刺骨的疼痛。 他們嘗試了許多藥物,有些起初有效,但時間一長又恢復了原樣。

難道要一直依賴藥物來祛濕嗎? 實際上,濕氣就像一位強大的敵人,會不時地攻擊我們的身體器官。 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 因此,祛濕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 不僅需要在病情嚴重時依靠藥物調理,更應該在日常飲食中專注於調養。

什麼是濕氣?

濕氣主要有兩個來源:外在的濕邪之氣和內部水液受阻而產生的水濕。

外界的濕邪之氣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邪氣,它可以隨時侵入人體。 濕邪特別強大,不僅在春夏秋冬各個季節都會出現,也常與其他因素如風寒等一同出現,形成複合的病理情況,如風濕、寒濕等。 濕邪通常會經由皮膚的腠理先進入四肢關節等處,引起關節疼痛、麻木、四肢沉重等症狀。

另一方面,水液受阻也會導致濕氣的生成。 正常情況下,水液和食物等物質經過脾胃的加工,一部分轉化為氣血等精微物質,另一部分則排泄體外。

然而,如果飲食不當或出現病理狀況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水液和食物等物質就會混雜在一起,形成濕氣,並阻礙代謝過程。 這時可能會出現不思飲食、腹脹肥胖、腹瀉不爽等症狀。

在臨床實務中,外因和內因往往相互影響。 當外界濕邪強大時,會侵入脾胃,導致脾胃功能減弱,使水液等物質聚集成濕氣;而內部濕氣過盛時,會妨礙正常的循環,降低機體免疫力,也容易使外邪入侵 。

因此,祛濕不僅要調理脾胃,排除內部濕氣,還要注意外部環境的溫暖和乾燥,保持適當的穿著,保持居住環境的乾燥通風,有助於改善濕氣問題。

如何祛濕?

今天,推薦一款健脾祛濕的藥膳,它只需要4種藥食同源的食材,製作簡單,可以長期食用。

以下是一個健脾祛濕藥膳的配方,包括茯苓、懷山藥、蓮子和芡實。 每種食材的用量為20公克。 將它們清洗乾淨後,煮熟後加入少許鹽和米酒調味即可。

這個藥膳的主要功效是去濕氣和健脾胃。 適用於脾胃功能減弱,導致食慾不振,無法享受任何食物;濕氣阻礙水液循環,導致舌體腫脹,舌苔厚膩,舌邊有齒痕;脾胃運化不暢,導致腹痛腹瀉,大便不成形 ,黏附在馬桶上;濕氣滯留在關節部位,表現為四肢疼痛、身體沉重、頭腦昏沉等症狀。

茯苓是一種滲濕利水的重要藥材。 它能滲透排泄多餘的水液,對去濕排水非常有效。 脾胃是體內五穀水液聚集的地方,也是濕氣最容易累積的地方,所以茯苓可以說是健脾祛濕的首選藥物。

此外,茯苓同時作用於肺、心、脾和腎四個經絡,廣泛發揮藥效,常用於寧心安神,平衡心腎功能,對於脾虛、乏力和失眠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懷山藥性平,味甘,藥性溫和,既能補益脾胃,又能化痰潤肺,止瀉收精。 在這個方子中,主要發揮補氣的作用,促進水液等物質的循環,輔助茯苓排除濕氣,達到健脾的目的。

蓮子性平,味甘澀。 歸屬於脾臟、腎和心三個經絡,具有補益脾胃、滋養腎臟、安撫心神的功效。

芡實和蓮子的性味相似,歸屬於脾經和腎經。 《本草經百種錄》中稱其為“脾腎之藥”,與蓮子一起具有補益脾胃、滋補腎臟、澀精止瀉的功效。 不同的是,蓮子更擅長補益脾胃,而芡實更擅長祛濕,因此兩者搭配使用,對健脾祛濕效果更佳,常作為輔助藥物使用。

這個藥膳方子的食材選擇簡潔,但具有強效的祛濕健脾功效。 同時,這些藥材的性味都較為平和,食用起來不會造成過大的負擔,適用範圍廣泛。

需要注意的是:

1.使用期間,應避免食用寒涼刺激和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

2.建議不要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如有需要,請諮詢醫生的建議,根據個人狀況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