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故事

在這個欄目中,想寫些華人耆英的小故事,他們和你,我一樣是平凡人,平凡有平凡的生活,也有平凡的生活樂趣,畢竟, 數十年的歲月,經歷滄桑,也渡過不少甜酸苦棘辛辣的日子,如今平静下來,追憶前事,冷暖自知。

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個人或他人的故事寫出來,讓大家分享。
請投搞或聯絡 editor@chineseineurope.com

【耆英故事】命苦的阿美——​​逆境求存 堅毅前進(上)

小婦人撐起一片天

阿美說:我的命水不好, 從小便吃不少苦頭。

她於1939年出生在香港新界農村,有一兄、二弟,三名妹妹,家境很窮,父親租人的田耕種,收成有一半給田主,一家七口是吃不飽的。母親曾經準備把阿美賣給人家,但父親反對,所以沒有成事。因為是長女,要負責照顧弟妹和做家務,5、6歲時便要擔柴、洗衫,母親不准她外出玩耍,起牀晚了或做事稍慢,都會被母親體罰。有時飢餓便撿人家丟棄的蕃薯皮,或偷人家從兵房撿回在地面曬的麪飽頭充飢。

阿美很羨慕兄長可以唸書,而她卻不准上學,到12歲時,才有機會讀夜校,半年學費是2元,讀了兩年,老師所教的四冊課本全部都會背誦,但這是夜校最高年級了。有位女老師看見阿美很聰熲勤奮,是讀書料,到阿美家中游說她父母讓她讀日校,不收學費,但阿美母親要她做家務,需要在家中,不准上學,阿美無奈,也很遺憾。

16歲時,父母收了另一條村阿明的家100元,給阿美訂了一頭親事,在出嫁前三年,阿美和未婚夫每年只准見面兩次,看過一兩場電影吧,算是比牛郎織女的見面機會多了!

 

100元定的親 19歲出嫁

因為工作勞累,又營養不良,所以阿美瘦削,身體並不好。19歲出嫁時,身子很虛弱,食物沒法下咽,母親恐怕夫家責怪,著人送些粥水給阿美調理。夫家的家翁以前在國外做工,沒賺到什麼錢便回鄉;家姑在阿美未過門前早已身亡,阿明的家是由叔婆主理,叔婆對阿美還不錯。入門後,阿美衣食也足,但還是辛苦命,每日除了上山斬三擔柴回家外,還要種田。此外,阿明的家養豬,還有上千隻鴨,阿美要飼養這些家畜,這又是幹不完的活。例如鴨分大、中、細三類,要分三種不同的飼料餵養,光是煮那些飼料便終日停不下來。不管怎樣,算是安居樂業,阿美生活也有個盼頭,開始養兒育女了。

安樂茶飯卻沒能長久。1960年代初期,阿明的家所種的稻田被狂風吹襲,沒有收成;豬又有豬瘟、鴨有鴨瘟,可謂全軍覆沒。迫於無奈,阿明便於1965年往英國謀生,每月寄回20鎊回香港作家用。但大兒子患上心漏症,那些錢給兒子看病已用了大部分,家裡實在窮得沒有錢買菜,鄰居有在魚塘養魚的,把一些翻肚的魚給阿美,也有些魚頭魚骨,阿美一家便把它煮熟做飯菜。

 

攜患病大兒赴英 惟藥石無靈

為了另謀生計,主要還是為了大兒子治病,阿美於1969年帶大兒子來了英國,把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送返娘家撫養,答應每月寄返撫養費用。丈夫阿明是在倫敦以外的小埠做工,阿美便租了弟弟在倫敦的寓所一個小房棲身。兒子得到查寧十字醫院治療,但要輪候3周,阿美在唐人街附近的魚蝦蟹西人海鮮餐館洗盆碗,留下6歲的兒子獨自在家中。後來兒子在醫院留醫治療,但兩周後還是走了。

雖然有喪子之痛,阿美仍得努力,因為還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香港需要寄錢回去給母親撫養。阿美工作賣力,任勞任怨,所以得到餐館的大廚賞識,周薪從13鎊加至17鎊。為了子女教育,1972年,阿美把兩女和兒子從香港接到英國,讓他們在英國的政府學校唸書。丈夫也從小埠轉到倫敦華埠餐館工作,方便照應。因為家中人口多了,所以很快便申請到公營房屋,阿美也轉到華埠唐餐館工作,除了洗盆碗、爐頭外,每日還要從地窖搬三包100斤的米到店面煮飯,也是十分勞累。(待續)

 

文:無是處@歐華綜覽

圖:Matthias Zomer from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