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致盲眼疾 – 白内障

随着年龄增长,眼睛开始退化,因而增加患上各类眼疾的风险。当中,白内障与青光眼,更是无色无痛地将人们的视力逐步没收,让上述色彩丰富的世界变得灰暗模糊,甚至黑色一片。

若希望时刻都能欣赏这花花世界,那得对常见的退化性眼疾加深认识,毕竟预防胜于治疗。

白内障──晶体变黄变厚

人体的眼睛就像一副相机,眼球内的晶体和视觉神经,犹如相机的镜头和连接相机与电脑的电线,只要各样装备完好无损及连续妥当,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外界那色彩斑斓的人和物。

健康眼睛的晶体,犹如相机的镜头, 把外来的光线和影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健康眼睛的晶体,犹如相机的镜头,把外来的光线和影像聚焦在视网膜上。

晶体位于虹膜之后,呈透明和弹性软柔,作用犹如相机的镜头,能随着环境改变厚薄,把外来的光线和影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当视觉神经接收到讯息并将之传达致大脑,世间事物就能尽收眼底。

眼科专科许少萍医生表示,晶体细胞的结构像洋葱与橙的混合体,意思是指它呈一楷一楷的层状结构。晶体外围被一层薄膜包著,内里的细胞是无止境地生长的,所以随着年龄增长,薄膜内的细胞密度会增加,令晶体变得愈来愈厚,愈来愈硬。

当晶体变黄变得混浊,眼前的影像便会变得灰暗和蒙眬。
当晶体变黄变得混浊,眼前的影像便会变得灰暗和蒙眬。

当原来是透明状的晶体变黄变得混浊,令能够进入眼球的光线相对减少,眼前的影像便会变得灰暗和蒙眬,情况犹如相机的镜头被打上手印,影像无法清晰地呈现。医学界泛称晶体变得混浊的现象为“白内障”,严格来说,白内障是自然的生理退化现象,人人皆会遇上。

老年性白内障,顾名思义“年龄”是致病的主要元凶,一般于六十岁后风险逐渐增加。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倾向较早出现白内障,主要原因是血糖不稳直接影响晶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令晶体相对较早变得混浊。

糖尿病亦有机会引发白内障,令视力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糖尿病亦有机会引发白内障,令视力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因糖尿病而致的白内障,跟老年性白内障的病征相同,眼睛不痛也不痒,但视力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眼前的世界好像被大雾笼罩,变得灰蒙暗淡。另外,部分患者的视力度数更会出现改变,因晶体变硬增加光线折射功率,导致近视加深出现。

击退致盲眼疾 - 白内障(下)
手术有效逆转白内障

时至今日,医学界仍未能找到防止晶体变得混浊的药物。虽然如此,白内障仍属少数能逆转的眼疾,而手术则是唯一根治白内障的方法。

现时,较常用作处理白内障的手术为超声波乳化术,属微创手术。此手术可在局部或眼球表面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医生会替患者用超声波乳化取出混浊的晶体,跟随植入人工晶体。整个过程约十五至三十分钟,术后的伤口只不过是2-3毫米,普遍无须缝针。

白内障手术不但成功率相当高,手术后伤口细小除加快伤口复原,还有助减低感染和并发症风险。自上述微创手术的普及,更改写了白内障须熟透才能动手术的历史。

许医生指出:“何时接受白内障手术是个人的决定,每个人对视力模糊的忍受程度不同,没有一个特定的界线划分何时为接受手术的最佳时机。反而,患者应按年纪、身体状况、生活起居习惯,特别是个人对视力的需求来衡量接受手术的时间。

每半年进行眼底检查,有助慎防各类眼疾。
每半年进行眼底检查,有助慎防各类眼疾。

值得一提的是,血糖不稳能影响视网膜发生病变,混浊的晶体阻挡光线进入,间接增加眼底检查的难度。所以,糖尿病患者患有白内障,除须每年,甚至每半年进行眼底检查慎防各类眼疾,就算本身对视力的需求不高,也不宜拖延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