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之“中脘”

中脘,任脉第12个穴位。

中指中部,又有中央的含义。脘,或作“管”,指胃腑。位居心蔽骨与脐连线的正中,内部适当胃的中部,主治胃疾,因名中脘。穴近胃脘之中,故又称“胃脘”,义同。

中脘穴在《脉经》称为中管,在《针灸甲乙经》中正式命名为中脘穴。中脘穴是胃气输注于腹部的募穴,对脾胃及其相关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治疗作用。有健脾和胃、补中安神之功 。

定位:

  • 上腹部正中线脐中上4寸,当歧骨(胸剑结合部)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 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

  • 健脾和胃,降逆消食:胃痛、反酸,呕吐、胃下垂、胃痉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 补养气血,调整全身机能:消化系统症状兼面色萎黄,倦怠乏力,体弱消瘦,易感冒等。对先天不足,病后体虚或慢性病等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都有很好的调治作用。。
  • 温中化痰,促进体内水湿的正常运化:痰阻于胃,浊气上扰所致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痫,中风等。
  • 其他:消除眼袋。还能使气血充足,皮肤得到充分的滋养,面色红润光泽。
  • 现代: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扭转,肠梗阻,胃肠运动功能性疾病,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神经衰弱,失眠,慢惊风,食管癌,荨麻疹,肝炎,早期肝硬化等。

按摩:

1,掌揉法:用指端或掌根揉约2~5分钟,也可以用掌心或四指轻轻按摩约5~10分钟;

2,点按法:将手指并拢,放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按,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开,然后再点,再松开,如反复20次。

除了直接按摩穴道以外,以中脘穴为中心点,在穴位四周热敷,然后再以画圆方式按摩,也有助强化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及消除便秘。可以改善各种胃痛、食道逆流、打嗝,以及胃气冲心、泛酸造成的胸闷等。

艾灸:

艾灸中脘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将艾灸点燃后放于中脘穴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施灸,使温热感向深处、远处扩散,以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5~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至证候改善为止。

 

殷琦侃中医师

殷氏中医

www.dryin.co.uk

yin.qik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