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你要知】适时防暑 祛湿健脾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这个节气,正是一年中日照最长、气温最高的时期。大暑的湿气和炎热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要适时防暑除湿,注意自身的保健尤其重要。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处于“三伏天”期间,阳光极其强烈,地面所积累的辐射热较多,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季节,暑气既盛,且下雨较多,因此湿气亦重,造成暑气热盛,地面湿气向上蒸,湿气与暑热相合,所以天气固然是又闷又热又湿,其暑热程度更是超过小暑,故称大暑。

提防中暑分阴阳

大暑时节,天气闷热、潮湿,长期在这环境当中容易导致中暑。因此大暑时节,闷热天气应减少在阳光下长时间活动。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时,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

我们知道暑天要提防中暑,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中暑有阴阳之分,若分不清楚阴阳,则不利于中暑的防治。

阳暑,是由酷热所造成的。由于暑热伤人,耗气伤阴,多夹湿气,所以阳暑的主要症状有发烧、浑身困重、出虚汗、腹泻、头昏甚至昏厥、抽搐等。有些人长时间逗留在室外,又没有做好适当的防暑措施,酷热难当,突然昏倒。这种中暑,中的多数是阳暑。

阴暑,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因为暑热湿盛的时候,人们的毛孔是开张的,腠理是疏松的,此时如果突然受凉,风寒湿邪等便会长驱直入,从而引发中暑症状。其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全身酸痛、恶心、发高烧等。中阴暑通常是在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或夜间露宿室外,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冲身,或立刻饮进大量冷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空调强风对吹而引发。

对于生活在香港的都市人来说,中阴暑的情况比较多,因为遇上大暑时节,经常出入空调地方,皮肤腠理开合频繁,人们都会贪图寒凉,一热一凉之间让虚邪贼风有机可乘,更加大了阴暑发生的可能。

注意饮食抗暑湿

大暑,正值三伏天“中伏”前后,温度高、阳气盛。许多人在这样的天气下都可能感到萎靡不振,食欲也会大大减退。因此,可以多吃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可以熬粥或煮汤,消暑健脾祛湿,帮助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使人精力旺盛。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就特别推崇粥品的自然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除了粥品以外,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味苦的食物,在中医的理论中,苦味入心,除邪热,祛污浊,清心明目,益气提神,能清心除烦、醒脑提神,从而增进食欲、健脾利胃。如:苦瓜、苦菜、茶叶等苦味食品。不过,苦味食品不宜过量,因为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睡眠细节要讲究

由于大暑时节的天气闷热,晚上也酷热难耐,大家都喜欢把空调温度调至很低的温度,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虽然天气比较闷热,但晚上仍阴气逼人,尤其是在人体入睡之后,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遭受风邪的侵袭。俗语有云“夏夜避风如避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大暑夏日里睡觉最好穿上有袖睡衣,这样既可以吸汗,同时还可以防止受凉。另外,大暑时节,睡眠要充足,不可在过于困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时便开始入睡,并且在睡眠前不应做过量、剧烈的运动。

冬病夏治三伏天

大暑处于“三伏天”期间,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节气,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在特定的穴位上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天容易发作的复发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等。所以在此时进行三伏天灸,符合中医理论中“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的保健治疗原则。

大暑作为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养生的关键要防暑除湿。在改善生活习惯和注意日常饮食的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个节气的特点,配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指导下,治疗一些冬季容易发作的慢性疾病,做到未病先治,防患于未然。

 

文︰香港中医学会常务副会长邹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