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食疗养生—-处暑

中国食疗是基于中医的基本理论的一种饮食养生方式,其植根于中国人对食物对人体有机体影向的信念,并以适度饮食等概念为中心。 食物治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

当季节变化时,一般身体状况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或时间,我们应该做一些更具体的事情来保护我们的身心。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认知,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根据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养生是根据不同节气阐释养生观点,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我们将在这一年里按节气的变化,为您逐一介绍24节气的中医食疗养生。

处暑(2019年8月23日,七月廿三)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学习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减少“秋困”的出现。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肠胃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处暑食谱:

下面是处暑时可以尝试的两张食谱。

殷琦侃 中医师 (Dr. Qikan Yin)

中医药研究所

44 Chandos Place,

London WC2N 4HS

Tel: 020 7836 5220

E-mail: enquiries@instituteofchinesemedicin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