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1不3要” 远离动脉粥状硬化威胁

根据统计结果,十大死因中的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疾病,这四种疾病直接或间接与动脉粥状硬化有关。中华民国血脂及动脉硬化学会理事长暨台北荣民总医院内科部心脏内科主治医师黄柏勋表示,迎战高血脂威胁,应掌握“1不3要”原则:

1不:不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才治疗
3要:医病于发病之前,要规律检测、及早就医、稳定治疗

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署长石崇良指出,近十年来,台湾心血管疾病病人数持续增加,其中高达79%源于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所幸,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约80%心血管疾病可以预防。

年轻人心脏疾病死亡比例 逼近年长者
许多中壮年族群存有迷思“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长辈才会有的疾病”,但黄柏勋指出,检视台湾各年龄层的心脏疾病死亡比例,发现惊人的结果,25至64岁的青壮年、中壮年族群,死亡比例竟与65岁以上长辈激似,仅相差约3%。值得注意的是,中壮年族群多上有长辈、下有小孩要照顾,一旦发生心脏疾病与心血管事件,对于求职、生活品质、经济负担都会造成剧烈冲击。因此及早控制高血脂,是重要健康议题。

不控制血脂 动脉粥状硬化风险增3倍
中华民国血脂及动脉硬化学会秘书长暨成大医院内科部部主任刘秉彦说明,高血脂病人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为健康民众的3倍,主要原因就是俗称“坏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过多。随着血管愈来愈狭窄,可通过的血液变少,体力变差、头晕嗜睡,甚至增加血管堵塞的机率,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与脑中风。而且三高疾病、脂肪肝、慢性肾脏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逾半数患者 不知自己有高血脂

黄柏勋表示,每年定期筛检、了解自身血脂数值是血脂控制的关键。然而,台湾高血脂诊断率仅有52%,低于同为三高的糖尿病(77%)与高血压(63%),而且仅半数台湾人知道自己罹病,远低于日本的80%、韩国的63%。

刘秉彦说,了解血脂数值后,也应积极检视自身是否血脂超标。高血脂不像糖尿病一样有固定的控制标准,每个风险族群对应的标准略有不同,简而言之就是心血管事件风险越高,坏胆固醇就要越低。

坏胆固醇愈低愈好 治疗方式选择多元

针对控制高血脂,目前临床上已有多元治疗选择,包含口服的史塔汀(Statin)、胆固醇吸收抑制剂(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s),以及针剂型的PCSK9抑制剂(PCSK9 Inhibitors)等,可协助民众降低坏胆固醇,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病人可以借由“医病共享决策”,与医师共同打造个人化疗程。

不过,根据过往经验,发生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在疗程展开一年后,高达1/3的病人中断服药;2年后,更有超过一半病人放弃治疗。

刘秉彦提醒,许多长辈误以为服药对身体健康不好,用保健食品降血脂比较安全,但其实约7成5的胆固醇问题是源于基因影响,仅有2成5与饮食有关,保健食品对控制血脂的成效有限,误信偏方可能导致肝功能变差,健康、经济都受全面冲击。而且中秋节即将来临,建议蛋黄酥一天吃一颗就好。

而血脂达标后,也不能自行停药,要长期控制才能降低心血管风险。若担心服药副作用,建议病人主动与医师讨论,可以透过药物调整降低不适感。此外,坏胆固醇控制达标后,也不应自行停药,唯有长期服药才能稳定控制。病人也无须担心坏胆固醇太低会对健康造成冲击,已有大型研究证实,心血管风险的较高的民众,维持较低的坏胆固醇的利大于弊。

黄柏勋最后呼吁,很多患者相信鱼油、红曲等保健食品,不愿意吃药,但鱼油必须服用高剂量才有用,而且保健食品相对昂贵、有效浓度也未达药品标准,效果都很有限,呼吁好好用药才是正解。民众若想要击退高血脂,可善用企业健检或政府的免费健检,透过各方资源,实践每年抽血检查自身血脂数值的目标。民众若对疗程有任何疑虑,切莫听信偏方或中断治疗,透过与医师配合,才能夺回人生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