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养生系列 第八讲:《养生主》(修正版)

《明爱文化讲堂》之 平静养生系列(修正版)

平静养生》是由伦敦明爱学院和胡文虎基金共同推广的养生系列讲座,总共九讲,由王玄素老师执讲。

整理人:王浩

关键词 :

智慧、生命、灵魂、认知、科学、宇宙、老子、人生、世界、神学、主人、无意识、精神、天理、天道、身体、能量、科学技术

{一} (修正版)

概 述

今天开始平静养生系列的第八课《养生主》。故事来自道家的庄子,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三年前我也在伦敦讲过《养生主》,但是三年后,我把很多东西推翻了。今天我来把它来剥离一下,让大家看看和往常的认知有何不同。

苟日新,日日新

古琴泰斗吴兆基先生这样说过,今年弹的曲子肯定和去年不一样。同一个曲子,这个月和上个月弹的也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那就没有意思了。我听了之后非常震撼,这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也是养生的精神,“苟日新,日日新”。

不仅技艺如此,求知也是如此。所以不能有吃老本心态。同样一堂课,过一段时间,如果没有讲出新东西,就说明自己没有进步。下面分享一下我关于《养生主》的最新认知。

我用这张图作为本次课程的标签,中间第一层是肉身小我,执著于小我就是坐井观天,但是小小的我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我。如果走到自己身体里面去看,你会发现其实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宇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在于打破“我执”。

养生主到底讲了什么养生?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黄帝内经的四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在第六讲《黄庭要略》里提过淡淡的轻安喜悦——恬是第一步,这是前提,由此才能进入后面的无。释迦牟尼佛证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弥勒证到了第九识,无意识。我们看到的弥勒佛像永远是微笑的,永远处在一个“恬”的状态,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微笑的去面对是非常重要的。

入世 出世 游世

下面我给大家梳理一下道家的三个类别:

以黄帝为代表的入世,
以老子为代表的出世,
以庄子为代表的游世。

很多人把庄子作为理论来研究,这是不对的,庄子是半部道是在演道。庄子给我们开拓了一个精神——游世精神,他告诉大家我到这个世界就是来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思想比庄子更开放。学庄子不如自己来做庄子,思想尽量打开,渐渐让自己“游”起来。

科学 =神学

再谈一下科学和神学的关系。科学分三个类型: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常规概念的哲学属于基础科学,Science 是应用科学,神学是一种创新科技。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是从神学开始的。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从神话开始的,后来人开始学会思考,在漫长的哲学思辨过程中,人类开始发明了科学技术,最终我们进入科学的时代。

神学、哲学、科学三位一体,只是在不同的历程中换了一个名字而已,神学就是科学和哲学。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对不对?对,但是它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从对外的认知回到对内的认知,这就是明心见性,神光普照,最后神学科学可以画上等号。

阴符经讲“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宇宙是放大版的人身,人身是微缩版的宇宙。宇宙和人身可以互联互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内在动力。宇宙是无穷的人身,一个小宇宙爆炸之后,会有一个新的宇宙产生,所以生命有没有终结的那一天呢?我们通过学习《养生主》来探寻一下答案。(未完)

 

{二} (修正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第一句话很重要,基本涵盖了本篇的核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生命是有限的,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这个“知”是通假字,可以理解为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光,是无边无碍的。从找到自身(小我)的光,层层突破,最终到达涅槃,也就是无极无量的状态。

“以有涯随无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肯定会失败。如果用“有”的范畴去衡量“无”的境界,你已经失败了,因为“无”是无法测量的。经常有人习惯用经验思维评判道的“无”,如此认知便是已经“殆”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如果你用自己的“有”捕捉智慧,那也是“殆”,你再也不会有前进的空间,所以让有变成无、不断清零,不断打破自己是最好的方法。

《养生主》的第一句话我的解释跟三年前不一样,跟大多数流行的解释也不一样,我不见得是对的,可能过一年我讲的又不一样,不过这个解释反映了我目前的认知程度。

生命真相 宇宙真相

探寻宇宙真相,就是探寻生命真相。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时候,他问了很多“有”的层面的事,广成子没有回答他,请他回去了。最后黄帝膝行跪求,请教如何修身养生,广成子才回答他。只有用“无”来应“无”,才会懂得如何治理天下,如何爱护生命。

知通智,一旦看到自己的智慧——开悟,自性的光,道就被你找到了,遵循它最后就会发现真理。宇宙万有只有一个真理,就是“无”。真理在中国能用,在英国也能用,在神学可以被确认,在科学它也是对的。如果有一方面有问题的话,那就不是真理。

讲了有和无的关系后,庄子接下来说了一句让人摸不著头脑的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好事,没人夸我,做坏事,也没人找我麻烦。这是咋回事?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是统领的意思,人身上有一个督脉,也就是《西游记》中的通天河,以它为路径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缘督以为经,为善为恶不会起作用,怎么会这样?督的作用从哪里来?并非是脊椎起的作用。任督二脉的走向不是简单的后面上去、前面下来。两者中间其实有一个太极图。所以说,通天河不是直上直下的。缘督以为经,任都二脉的流转,就是庖丁解牛的过程。大家好好思考一下。找到督之后就能理解为什么这篇文章反复强调要打破有和无的关系。

之前讲到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无善无恶心之体,督是在无的状态里产生的。既然是在无的状态里产生的,那善恶本身是不成立的,属于“有”的范畴。缘督以为经,顺着天道运作的时候,在先天世界里行走的时候,后天善恶怎么会对你起作用呢?所以圣人可以立于无过之地,世间万法对他不起作用。那么,后天世界呢?当然要“有”,对于我们来讲要注意“有”,因为我们没有练到庖丁的境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几句分别对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方法论。缘督以为经,善恶、当后天世界的一切,都对于不起作用了,那么你就直通光明了。(未完)

{三} (修正版)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有无的概念解决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经典故事——庖丁解牛。故事大家都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是厨子的意思,丁是一个男性,庖丁为他的君王杀一头牛,文中描述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他居然在宰牛的过程中间宰出了音乐,“合于桑林之舞,经首之会”,已经到了天籁的境界。文惠君说不得了,你技术怎么好到这个程度了。注意文惠君提到是技,“有”的层面看到的永远是技。如果停留在“有”的层面,你看世间万物就只是技术的层面。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很重要,他说我向来热爱道,因为有了道,技自然上升了,注意不能本末倒置,有了道之后,技才有可能神乎其神。想想现在很多人一直在 “技”上下功夫,却忘了“道”。

庖丁接着说“解牛”、注意期间的变化,直到最后他说他做所有的事情都依乎天理。顺天道,缘督以为经。

良庖,族庖,刀是同一把刀,不同的人用了之后刀也会不同。庖丁说我的刀已经用了 19 年了,解了这么多牛,但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

 

庖丁、刀、牛

我们来看一看庖丁和刀、牛之间的关系。庖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能力?

牛客观上是“有”,庖丁一开始跟牛之间是一组对立面,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工具,就是刀,不同的人即便用同一把刀,在牛身上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庖丁客观上来说是一个人,也是“有”,“有”和“有”之间会有矛盾冲撞。能协调“有”和“有”的,就是“一”,就是这把刀。当一方固执于“有”的时候,那么只有另外一方把“有”化去,进入“无”的状态之后,才能把“有”跟“有”之间的矛盾化解。庖丁说他喜欢修道,而道(先天)是“无”,庖丁平时还是那个厨子,但是一旦道起了作用,“无”就开始了,庖丁就不是那个普通的厨子了。道即“无”,道生一,这把刀就是“一”,道生一……生万物。不管牛的骨骼有多么复杂,它就是 “万”, 一来自于无,以一入万,当然是没有任何阻碍的。我们知“1”统领所有数字,但还有一个数字可以涵盖1,那就是 0 。当然0跟无是有区别的,我们姑且类比一下。庖丁进入了无的状态之后,就这样很潇洒的把牛解掉了。

我们再看看庖丁的变化。庖丁说我之前是用眼睛看牛的,练著练著观知止,就不用眼睛来看了,最后是无意识推动的。无意识推动的时候是依天理的,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缘督以为经”。儒家理学派经常讲天理,天理是在无的状态,不是人定的,理学派把理变成了各种知识体系,越定越死, “有”怎么能定天理呢?

 

十九年

我们再讲讲刀。他见证了这位厨子从族庖到良庖到庖丁的过程。

这把刀他用了十九年。关于十九年,还有一个故事需要注意的,《庄子》中讲到黄帝立天下十九年,然后去崆峒山找广成子问道。中国人阴阳两个历的生日过了十九年会重合一次,会是同一天。阴阳相冲,道就产生了。最后庖丁概括说“无厚入有间”,用无进入有,没有了阻碍,仿佛说世间的一切都对我起不了作用了,因为无是依天理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下庖丁的“有”和“无”的变化,庖丁开始是用眼睛来看的。六内根对应眼耳鼻舌身意,对应产生六尘境色声香味触法,都在“有”的范畴。然后六识就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伸识、意识。只要在十八界里面,都是意识在起作用,都是“有”在作用。 《心经》告诉我们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那就叫观自在。庖丁解牛的过程就到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根本不需要思考,所以庖丁就是一个观自在菩萨,体性虚空妙有。他在牛的身上游出了自在,所以他游得很美,游出了天籁之声。观自在菩萨不仅要供要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达到了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就是观自在菩萨。活得自在你就可以游戏人生。

智慧的进阶升华

庖丁修道解牛的经历,在应世而言就是智慧的进阶升华。

通常来讲人的智慧有三种,第一、头脑智慧,第二、心灵智慧,第三、(最高境界)身体智慧——即无意识。

脑、胸、腹有三个丹田,是跟宇宙交换能量的通道。脑部——意识,胸部——浅意识,腹部——无意识。脑接收的宇宙能量多的人智慧比较高;胸部接收宇宙能量多的人,情商比较高;腹部受到宇宙能量多的人,执行力、逆商比较高,这类人往往可以扭转乾坤。

庖丁的智慧是无意识的,他在无的状态里提炼出一个核心,即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这样“主”就找到了。庖丁用解牛的方式给我们表演了一套养生的历程,最后归结到“主”,这就是《养生主》真正含义,这个主不在有的世界,而是在无的世界。我们生命历程中真正要找到的是无的智慧,撇去各种情绪,撇去各种分别,撇去各种知见经验,相信我们最诚实的身体,那是主人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庖丁解牛完毕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滿志,善刀而藏之”。先天一气起了作用之后要隐去,“主”就要藏起来。关键时候神不昏,主人的隐显,需要灵魂声音的呼唤。老子说到“大远逝返”。“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很多人问题会出在在最后“返”没有做到。刀永远亮在那边、永远放光,其实是不对的。光要会放也要会收。所以,有人称老子为暗珠,是一个暗淡的不放光芒的宝珠,这是修为最高境界。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其实是为他演绎治国之道。文惠君很高兴,说得到了养生的真谛。为什么是文惠君呢?其实身、家、国天下是一回事,治国也就是养生,治大国如烹小鲜,真正的有道、有主的君王一定是无为而治,“常以无事取天下”。

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完了,这是养生主的核心思想。(未完)

{四} (修正版)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养生的“主”找到之后应该如何来看待世间现象?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小故事。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公文轩看到一个人只有一只眼,他问这是不是人?是天还是人让他只有一只眼的?右师回答说是天。用经验思维去判断右师的话他是个怪人,但是用“无”看待他的话很正常,因为是天生的。比如中国人以前没见到过西方人,认为是鬼,把他们称为鬼佬、洋鬼子,现在认知打破了,反而认为洋人很漂亮。

下面这句话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畔的野鸡十步一啄食,百步一喝水,它并不希望被畜养在樊笼之中。因为那样精力虽然旺盛,可并不舒服啊,畜养在樊笼之中不是一件好事情。中国文化界以前有个泰斗级人物,王元化,去世之前躺在病床上经常念叨这句话,画外音也许就是感慨自己成了鸟笼里面的金丝雀,没有回到他想要的自然中去。他有他的悲哀,研究了一生的哲学,尤其是老庄思想,但他没有成为庄子,也没有成为老子。 “神虽王,不善也!”

虽然功成名就,但还是做不了自己的主。如果用“主”来看待这些现象的话,就很好理解。右师虽然天生残缺,但那是依天理的,是自然的产物。泽雉被蓄养,神虽王,但不是它的本性,是不依天理的,是人为的。自然是真,人为是伪,只有依天理走完人生,才可以保全身体、生命,而且可以福泽身边的人,把岁月的太极圈画圆满。

圣人能立于无过之地,他一生没有过失,因为他依照了天理,没有用个人的意识去判断该怎么做。天道是非常善良的,你按照他的规律走完这的一生,你就得道了。当然能不能“依天理”,要先看你自己有没有智慧之光,然后才能被引导。我再来谈一谈生命的另外一个状态。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老聃就是老子,姓老,字狸儿,老子的朋友秦失去吊唁他,号哭三声就出来了,他说,他们虽然在哭老子之死,其实根本不懂老子。老子只是一个现象,应时而来,顺天而去,安时而处顺,在无的状态里游走。悲哀欢乐的感情是不能进入其中的,用后天情绪悲叹老子去世是没有必要的。有道行的人遁去就是顺天道。

这个故事跟养生主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讲到一个死亡的问题。孔子对弟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个话一直被奉为圭臬,但是用道家思想来看待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回答死亡的问题,就不能回答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深刻的人生道理,都要回答何谓死亡。怎么知道何为死亡? ——“主人”会告诉你。

 

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灵魂生命

人有三个生命——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灵魂生命,它们是递进关系。人的机体死亡后不能复活,每个人的肉身都会消亡,物质世界的死亡率是极高的。一个人的思想或者精神被世人遗忘,就代表精神的死亡。只要世上还有人记得你,就说明你的精神没有死。伟大的人物其实没有死,因为永远有人记得他们。一旦他们的精神被继承发扬的时候,他们就复活了,所以精神世界的死亡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修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至于灵魂生命,首先自己先要有灵魂,才能与其他灵魂交流。很多人没有灵魂,灵魂生命丧失的人,无法开悟,也无法永生。灵魂和灵魂交流时燃起的焰火就是明灯。释迦摩尼佛的老师叫燃灯佛,其实所有帮助你的老师都是燃灯佛;点燃你本性光明、帮助你找到主人的,都是燃灯佛。物质、精神、灵魂都在寻找永生,肉身永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精神世界的永生是有可能的,灵魂世界的永生继承很不容易。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最后我们用庄子的这句“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来归纳一下今天的课程,我们的肉体生命肯定会离开,但是你在燃烧自己的过程中点亮别人,火就继承下来了,你的生命就不会消亡,“主”可以变得无限伟大。一盏灯、一盏灯不断传承、不断点亮,满天星斗就出现了。圣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肉体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他的“灯”传下去了。教育最伟大的作用就在于此——传灯。回到开头的那张图,小我最终要消亡,我们要在小我消亡之前先找到光明,然后不断培植光明,不仅照亮自己,还照亮别人,这样就能成就美好的大同世界。

光怎么传递、传到什么程度呢?光有厚薄,光越厚,能量场越大,对于整个世界的功德就越大。我们经常看到如下的词:

极 =10的48次方;
恒河沙 = 10的52次方;
阿僧祇 = 10的56次;
那由他 = 10的60次方,
不可思议 = 10的64次方,
无量 = 10的68次方⋯⋯
无极无量法、无极无量光。

经书上说的很多名词是可以量化的,最终能用数学表示的学科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科学。我们在讲课过程中一直强调科学的重要性,如果经典经不起科学的检验,那就是伪经典。

 

法门无边誓愿学是好事,但是注意一点,如果你没有通过养生找到“主”,所有无极无量跟你都没有关系。先找到“主人”并把它养好,然后在世间行功累德,积累光,从极到恒河沙、到阿僧祇……到最后成就“虚空法界”,这就是养生主告诉我们的道理,生生不息。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