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养生系列 第四讲:《中医概述》

《平静养生》是由伦敦明爱学院和胡文虎基金共同推广的养生系列讲座,总共九讲,由王玄素老师执讲。《中医概述》是 《平静养生》系列的第四讲,于2022年5月9日开讲。由暨南大学王浩同学整理,江苏科技大学张荣梅老师校对。

第四讲关键词 :中医 整体 经络 气血 五脏六腑 关系

一、中医的整体概念

今天开始养生系列的第四讲《中医概述》。其实我并不是这方面的行家,但是中医跟养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人是把这两者等同起来的,所以有必要跟大家聊一聊。我有幸认识一位中医泰斗,在他的行住坐卧中我看到的是中医的精神(道)。现在我们通过一些基本的常识和理论的学习,来初步了解什么是中医,最重要的是中医精神。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来源于《黄帝内经》,既是养生的精华,也是中医的精华。大道至简,是从简单到复杂再精准的升华,精华可能就是以一句话或者一个字来出现,但是真正发现它却不容易。中医现在是热门,各大平台有很多讲座,这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有人理论说得无懈可击,是否真能让人了解中医,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古老的“医”字包含一个“巫”,它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天人感应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跟宇宙之间感应的机会越来越少。再加上科学技术、以及压倒式的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医几乎面目全非,老前辈们也叹息说中医走到了死胡同。

《黄帝内经》中有句很重要的话,“神用无方谓之圣”,也就是法无定法,但不是随心所欲乱用。很多人听了可能会蒙圈,中医到底讲什么?学会中医理论也未必真懂中医。

上图一个圈中间有一根轴,这就是中医的中,中国的中。绕着这根轴,圈始终在转。中国古代的圣人比喻,宇宙是一个磨盘,有一根轴,把这根轴找到了,核心就发现了,学习中华文明或者说学习中医,都要遵从这个方法,站在轴上看圆运动带来的种种变化。

理、法、方、药  

中医是一个圆,怎么来画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论把这个圆画出来,但只有跟《黄帝内经》相印,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心法。

讲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这四个概念。首先“理”就是原理,通过原理可以了解中医到底是什么。第二个法就是方法,明白了道理以后,要有相应的方法把事办成。第三个叫方,即医生开的方子(现在很多人学中医,都特别关注法和方)。最后是药。根据这四个原则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特有的关系。

首先看一下整体。东方 (中华) 文明是一种网状混沌,中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抓手。大局观、整体观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格局,中医也是一样,高明的医生看病用的是整体观念,这跟现在流行的医学分科是不同的。

人的身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外人跟外界环境之间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外界给人补充各种能量,所以外界的变化对人也有影响,内要统一,外也要统一,这就是整体概念。各种关系,互为表里,又分远近亲疏。

所有的脏腑经络构成一条统一战线,这种作用是相互的,相辅相成,也可以互相制约,是不可分割的。脏腑通过脉络把能量遍布全身,循环往复。就像大地通过地表经流让所有的东西流通起来。

除此之外,人的身体状况跟气候也有关系。每个季节都各有特点,如温暖、炎热、凉爽、寒冷。当然也有不正之气,比如立夏后气温上升,人们穿上了短袖,但今天突然降温又把厚外套穿上了。反了季节、反了阴阳而产生的气叫虚邪贼风,对人的伤害很大,所以要注意回避。

四季养生遵循季节有规律的变化才能对人有利。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就是正气,养生要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正气来滋养形神。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天要变,降瘟疫;地要变,生战争。人也要变,而且一定要顺着天地之间的关系来变。如果你一成不变,就会被时代边缘化。

道家《阴符经》讲得非常清楚,“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天变地变,人也跟着变才能三才既安。天地人三才在变的过程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才能生生不息。除了气候,人跟地方也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人跟地理环境的关系。

还有禀赋,有人体质天生弱,有人天生素质好,情绪、精神状态等都会对人产生影响。所以中医行医要考虑诸多因素,才能下定论,这就是中医的整体概念。信息必须要覆蓋到方方面面,扎针才能精准,开方子才能到位。

二、八纲辨证和经络

八纲辨证

中医的重要概念,八纲辨证,任何症状都必须经过辩证,要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方面看,中医称为八纲辨证。有的医生把阴阳抛开,单独讲六经辨证。其实“表里、虚实、寒热”都是阴阳的衍生。

阴阳辩证 —— 从正反两个角度来看,治病可以正治,也可以反治,都是阴阳在起互补调和的作用。表里——问题是停留在外面还是停留在里面,根据表里可以知道病情深浅。虚实——虚症实症。寒热­——根据性质来分。

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这八个纲要,这就是八纲辩证。辩证是贯穿始终的。症状有时候不见得反映真相,它有可能是一个假像。高手能看到症状后面隐藏的一面,甚至预测下阶段的发展趋势。精妙的方子写出来似乎很简单,这是一种精准升华,是需要多年的功夫,日积月累而成。

每个人不一样,每个年龄段不一样,每个季节不一样,甚至每一天都不一样。从前精微的中医逐天开方,因为每天八纲辨证都会发生变化。比如现在是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气到了肾,肾比较虚的人,这个时候就容易犯困。

经络是两个概念,直的叫经,横的叫络。经络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气血在中间运行,顺畅的气血可以平衡阴阳,打通筋骨,灵活关节。很多人练功,如易筋经,八段锦等,其实练的是这个经络。经络不通,气血不起作用,他们就像各条道路。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和人体的规律是一样的。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有十二正经,六支阳经,六支阴经。健康的人阴阳是平衡的,互通的。如果不健康,说明阴阳失衡。气血在某个环节过不去,长时间停留在那里,加上受到湿、寒等因素影响就会拥堵,产生病变。

经脉是气血运行必由的一条道路,贯穿人体内外,把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九窍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注意人体关系网是由经络所组成的,而且这个网不能破裂,有句话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十二正经就是十二条主干道,除此之外,还有十二经别和十二经筋。经别出入阴经和阳经之间,六支阳经六支阴经也会交汇,但不是直接搭在一起,而是由经别联系的。

十二经筋是浅部联系,它行走在我们体表,不进入内脏,而是起于四肢的末梢走到腕肘膝等处。经别深层运作,经筋浅层运作。

奇经八脉涉及任督二脉,以后我们再讲。所有的经络之间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无端,运作不停。看起来好像错乱,其实有规律。宇宙如果没有运作规律,各个行星之间早就撞车了。人体跟宇宙其实是一样。保持平衡,保持协调,才能顺畅运作。

人是怎么生病的呢?外邪都是通过经络传导的。先病在表层,通过经络往里走。同时,内在的病变在外部可以看得出来,病气也是通过经络向外疏导的。现在流行的针灸就是走经络,通过一定的穴位把能量疏导顺利。

三、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

现在人们把心包络也作为一个脏器,所以称为六臓六腑。六脏加六腑称为十二官。脏腑一静一动,一阴一阳,两者之间制约而平衡。五脏藏精气不泄,六脏转化物质而不藏。脏腑之间是有关系的,比如心脏跟小肠为表里关系,除此还有肝胆相照、脾胃相合、肺对应大肠、肾对应膀胱、心包络对应三焦。

十二时辰的天地能量会跟十二脏腑之间发生关系,这就是“子午流注”,不同的时辰做相应的“功课”。比如消除心魔最有效的时辰在午时(正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

除了五脏六腑之外,还有奇恒之府。它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但并非孤立存在,它和脏腑也有关系。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把这些称为奇恒之府。

除了上述脏腑分类,我们还可以按功能归类,比如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属于消化系统。脏腑之间虽然各自有表里,但是它们之间又会串门。中医确实很复杂,但是复杂之中有规律,这就是关系。脏腑之间的行走是有规律的,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从表走里,从里走表;从上而下,自下而上。我们需要明白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要注意整体意识,关系没有处理好,就会失去平衡,这就是中医的精神。是否能够了解中医、是否能懂东方文化——道,关系很重要。

气无形,血有形。百病皆生于气,气行走,血也行走,气行血行。如果气滞了,血也停滞了。血液寒了会凝固,血热了会妄行。我经常劝大家不要生气,一激动,血就会出问题,有人一激动鼻子就会出血。气作为血的统帅,无引导有,两者之间互相协调才能正常活动。气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影响血,气血就不调。气血不调影响到经络还会打乱人感应天地之间能量的节奏(津液跟肾脏有关系,津血同源)。

有些环境人特别容易产生痰。痰怎么产生的呢?脾衰弱了,水湿气化不了,就凝聚成了痰。另外肺热不断煎熬津液,也会形成痰。中医有个化痰神方叫温胆汤,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痰能吐还好,吐不出来就麻烦了。有句话叫痰迷心窍,痰会在经络上流窜。如果痰堵在经络里面推不出来,淤积在那里,时间长了就出大事了。痰很难治,如果要治痰,先要治气,气足了才能把痰给推出去。

中医治疗讲究整体关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把病因分为三种: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外因就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主要是情绪。内外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可能互相作用。不内外因,比如手被刀切了一下、烫了一下、被虫咬了一下、这些都是不内外因。饮食不当也是一个病因。

三因括约是中医重要的概念,病之来必有因。一个原因可以生出多种不同的病,而同一病症也可以由不同原因造成。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一因可以产生多果,多因可以产生一果,不同的病可以有同一个治法。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那里,也会有不同的治法。中医不讲指标,如果中医走了一个指标路线,那就是走向死胡同。

还有一种病因是疫,它来源于外且不一定能够预测到,比如现在的疫情。疫传播速度快,互相容易感染,而且不问大小,病症都很相似。疫情分瘟疫跟寒疫情这两种,一般都是由口鼻吸入然后进入肠胃,而且发病的速度非常快。还有一种病因叫疠,是一种毒气。 

八纲后面的六个——表里、寒热、虚实,通过这六个纲,看病在哪里,然后再治病。六经就是刚才说的六阳、六阴。病在阳明还是在太阴、厥阴等,都对应不同脏腑,搭脉的时候可以发现。

四、判断病情了解本标

望闻问切

好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就会了解病情,切只是证实一下判断是否正确。

望,一般看一个人的精神、气色、形态、走路的姿势等,望的重点是舌苔。

闻有两个途径,一是耳朵,用听觉来听取病人的语言,听说话的声音,听呼吸状况。如果身上湿气重,有痰堵在里面,会有一种混浊的杂音。二是用嗅觉,身体不好的人一张嘴,嘴巴里不好的气味就出来了。一般病人身上都有一种酸腐之气。还有大小便的气味。

关于问,古人留下来很多经验,比如睡觉怎么样、出不出汗、手怎么样、吃了什么等等。

切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流程,三个手指头定天下,尺关寸三个手指左边右边搭上去,脉相之间各有形象,脉上一搭,就知道主症是什么。

除了切脉之外还有触,在病人身上按一按,按下去看情况判断。望闻问切要多年不断实践,才能够真正把握。这个过程跟医生的个人修养也很有关系,心神一定要安宁才能精确把握脉搏。如果医生一天到晚神情涣散,这样是不能当中医的。

虽然古人有很多著作,但是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可能已经不适用了。之前有位老前辈讲到,唐代以后的医术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细枝末节比较多,真正中医的精华在唐朝之前。现在中医很多东西基本按照西医的指标定论。如果你去找中医看病,他先让你抽血,量心电图,那绝对不是中医,通过仪器检测才能开方子的中医可能是骗子。

舌苔分布

舌苔分为三部分,舌尖、舌中、舌根。舌苔是重要的健康风向标,大家平时可以自己检测一下。舌尖显示心的状况,舌根代表肾,舌头中间体现肺胃的状况,舌头两侧显示的是肝胆的情况。

从三焦来看,舌尖是上焦,舌中是中焦,舌根是下焦。如果舌苔发白发厚,说明寒气比较重;发黄说明有内热。通过一条舌头就可以看到健康全部的情况。

正和邪

病跟人之间,其实都是邪和正的对抗和博弈。体力代表正气,病因代表邪气,两者之间看谁更强。同样的病毒,为什么对有的人不起作用呢?因为他的正气很强,免疫力很强。我们养正气,养正能量,道理就在于此。

凡是从正面进行治疗的,使用与病情相反性质的治法,不论补泻都叫正治,如干了就补湿,堵了就泻。还有一种使用与病情性质相一致的治法称为反治,如阴病阳治、阳病阴治等。所有的一切离不开扶正祛邪。祛邪要注意,有人祛邪把正气损掉了。扶正才是根本,正气足了、免疫力强了之后,让它自己把病给推出去。

治病一定要求于治本,这是中西医非常明显的一个差别。本标是有一个区分标准的。如果说人体是本,疾病是标,如果病治好了人没有了,这就本末倒置。还有一种情况,原因是本,症状是标

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症状,有的症状相似,但是原因不同。比如发烧,西医只考虑把烧退了就行,但是中医会考虑为什么发烧,是阴虚、是中毒还是是因为受凉。吃退烧药退烧之后,本并没有解决。所以《内经》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知道标本之间的关系,治一个成一个。

急症先治标,这是权宜之计,然后再慢慢调理本。如果两种病同时出现,那先病的是本,后病的是标。一般情况下同时出现两种病,先病的是慢性病,可以留在后面治,先把因慢性病而引发的时症去掉,再来调慢性病。

五、什么是中药?

吐、泄、清、消等,八法不是单一出现的,它一定是多方位组合,打一个组合拳。好的中医一定会照顾脾胃,上中下三焦和十二经都汇合在中间,我们在《黄庭要略》那讲中会专门讲这个中(轴)。如果为了治病把中轴给打乱了,病治好了,那人也差不多了。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为方剂。开方子不是药材越多越好,“是药三分毒”,西药有毒,中药也是有毒的。好方子药材少且治疗范围比较广,能调理药物毒性并减少不良反应。动不动开大方的医生水平是不见得好的。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效益,开大方(贵的方子),这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道德丧失的。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这如同一套官僚体系。君是一方的主药。一般生病有一个主症,主症用一个主药。如果病人有两种主症,医生就会放两个君药。在君药下面次一层的,称为臣药,臣是辅佐君王的。辅佐臣药的就是佐药,一般是配比的药,比如甘草等具有调和作用的药。还有一个药叫使,就是药引子,它负责把药效引到相应的经络。

经方 时方

经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提出的。他博采众方,撰述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人称为经方,张仲景之后的方称为时方。后人研究汉方指的就是经方。汉方用得好的,不需要很长时间,可能一两剂药就把病症治好。此外还有大方小方、奇方偶方等,奇方是一个可以从头到尾用下来的方子,比如独参汤。

药有两个范畴,一是采集,药得地方之气而生,什么地方产什么样的药,这就是为什么要看药的原产地。药之前都是野生的,现在是人工大量种植培育出来的。采到药之后,还要炮制,这又是中医的一大特点。炮制就是加工药,炮制不离水火,有火制还有水制。

最早的中医典籍《雷公炮制》,据说是用朱砂写的。药性包括气味、功能和归经。中医制药靠的就是药性。药的使用包括配伍和用量,有的药相辅相成,有的药相克。基本概念就介绍到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中医是一种整体关系。

中药起治疗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是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五味对应五脏,四气五味使它具备了调节人体状态的功能,这就是中医的理,不是因为它含有什么有效成分。 

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指导的,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物质。很多人生病了喝水,为什么水能起到药的作用呢?青蒿素其实是西药,尽管它是中医的成果,但它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的。所以并不是植物的,就是中药的,关键看它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学中医要用中医思维,看待中华文明要有东方思维,同样学道也要有道的思维。

六、中医的科学和关系

中医是否科学?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果真如此吗?西方人讲的heart被翻译成了心,这个错误的翻译使得很多中华文明,包括中医,被降维打击了。心的概念不仅指跳动的心脏,还有核心、中心、君主等含义。

从所谓的科学指标看,中医是不科学的,但后来实践又发现中医好像是有价值的。然后又用各种方法证明中医是否科学,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思维方式。

什么叫科学?科学基于西方文化体系而来,狭义的仅指基于科学方法而来的知识。科学方法包括若干基本原则,如依赖精确测量的数量准则,可以重复验证的机械性原则等。从这方面看,易医同源的“神无方易无体”,无法测量。

至于能否重复验证,也不能,因为中医往往讲究一人一方。中医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神方,也没有神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中医不可用所谓的科学来衡量。

西医的核心在于研究药,所谓“你有病我有药”,这种思维衍生很多后续的麻烦。中国人传统的病其实很少,最简单的就是阴病、阳病。随着科学发展,病越来越多,药也层出不穷。

感冒没有特效药,有个很著名的中医讲他如果能治疗感冒,就可以治疗癌症。所以不但感冒没有特效药,其他的病也没有特效药。终生服药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伤了肝肾。

中医是不得已而用药,这个药不是研制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天地之间的造化,本来就存在,只是借用天地的能量来改变生命中一些不平衡的东西。真正传统的中医反对用药治病,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的秩序,打开抑制免疫力的锁,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

对人的免疫力而言,病并没有大小之分。之前讲过,免疫力的总司令部就是我们的脑垂体,道家称为太乙神。所以让免疫总司令部免受干扰,就是养生,就是养心。中医的衰落就是因为越来越偏向于用药治病,忽略了人自己的免疫力就是大药。

现代科技用仪器探索宇宙,中国古人用生命探索宇宙,古人留下的中医宝藏精华,都是内证式的。比如神农尝百草,中了毒再解毒。内证是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修行就是内证的过程。科学主义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都归纳为迷信。如果是这样的话,科学本身就是迷信,是科学殖民主义。中医是独立于现代西方科学体系之外的一种认知体系,是深植于中国最精良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知体系。

“关系”这个词现在已经有了个专门的英文单词guanxi,因为中国人所指的的关系太复杂了。身、家、国、天下都有关系,《庄子》记载黄帝问道广成子故事。广成子告诉他,明白身的关系,就明白家、国、天下的关系。通过了解关系,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大小宇宙是对等的。

所以中华经典文明提到:大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懂关系的人,不光能治理自己,还能治理天下。